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大问题。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我们在这样一个文明古国里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是什么呢?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即它产生于什么样的环境,是怎样发展的。对中国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经济条件、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这些都影响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 首先,中国是农业社会,6000年以前,中国就种植农作物。在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在这样的一个农业社会里,民族性格既有勤劳朴实的一面,也造成了稳定、保守、散漫的一面。 其次,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是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从秦始皇算起,已有2000多年了。专制主义、官僚结构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第三,中国是个宗法、家族制度普遍盛行的国家。人们从小到老,生活在一个宗法结构中间。宗法意识、家族意识非常强烈。中国文化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结构中形成的。 第四,地理环境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中国在亚洲东部的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将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跟其他文化发达地区隔得比较远,交流比较少(当然历史上也有过交流,如丝绸之路,但这种交流比较少)。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不同于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但它有个主干、核心,这就是儒家文化(以孔子为代表)。当然,儒家文化本身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变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百家争鸣”,儒家只不过是许多学派中的一派。汉代,董仲舒发挥了儒家学说,使其成为统一的专制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成为官方文化。汉代儒家不同于先前的儒家了。以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儒家也有变化,它吸收了佛学。到宋代,产生了程朱理学、新儒学。儒家文化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很复杂的变化过程,也吸收、融会了其他文化,很明显地吸收了道家、法家、佛教思想,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所以一部文化史就是文化的传播、交流、冲突、融合的过程。 中国文化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成长,但它也有过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大规模的接触、交流有三次。第一次是佛教的传入。从东汉起,历经几百年,开始是比较粗浅的佛教教义的传播。但经过长期的消化,文化的整合,到唐代,发展到高峰,产生了中国化的佛学——禅宗。到宋代,产生了在佛学影响下的儒学。佛教的传入经过了几百年的过程,这是中国与印度文化的一次大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大。第二次中外文化交流是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到中国来,从利马窦到汤若望、南怀仁,从明末到康熙年间,100多年期间,到中国来的传教士有好几百人,带来了西方的宗教,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包括天文、历法、数学、武器、地图、建筑、绘画和其他自然科学。100多年的时间,西方译著和传教士随身带来的科学仪器也很多。但雍正、乾隆年间,这种交流中断了。原因很复杂,当时中国对西方缺乏认识,所以没有形成一种吸收融合西方先进文化的潮流。第三次文化交流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的大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被动地吸收西方文化,形成中西文化的冲突,又是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吸收、交流、冲突,到现在还没结束。当然,现在封闭的局面已打破了,不可能再回到历史上那样的闭关状态。中国已进入世界历史的潮流中,中国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将在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同时,随着全人类文化一起前进。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是重视人际关系。在中国,伦理道德、历史学这一类学科比较发达,而不太着重于对自然的研究,不着重于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中国自然科学相对来说不发达。 中国编《四库全书》时(这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盛时,也是中国古文化的一个总结时期),法国像狄德罗、卢梭等百科全书派正在编《百科全书》,通过这两部书的比较就可看出东、西方知识结构的不同,也可看出东、西方文化性质、价值观念的不同。当然古人对自然科学也不是漠不关心,但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把它作为一个纯客观的对象,排除主观性去研究它;而是用”天人合一”的观点,用主观的思想感情、主观的意象赋予自然界以种种意义。中国的诗文里讲自然的很多,都是以自然界为题材,但是这只是叙述,并不是用科学的眼光去研究它;是欣赏它的美,而不是追求它的真。所以中国文化的特点,比较着重于人际关系,有人称之为人文主义、重视人,但我认为人文主义是西方的思潮,有它特定的内容,恐怕跟中国的传统文化还不是一回事。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人,是将人放在伦理规范中来考虑的。不是肯定个人价值,而是肯定个人对其他人的意义。它的积极意义就是重视人的历史使命,它讲人对社会、对别人的关系,强调人要对社会、对别人做出贡献。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就是忽视了人本身的权利,它把人的价值过分地放在对别人的关系上,而不在自己本身。它讲伦常关系、君臣、父子、夫妇等这一类,都是在讲人和别人应处在一种什么关系中,但是这个社会给人以什么保障呢?它忽略了这一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同政治结合得比较紧密。2000多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而且深深渗透到国民性中,它同官方结合得就非常紧密,是官方哲学。“学而优则仕”,其治学目的就是做官、入世。儒家有它积极的方面,即它是入世的哲学,不像佛家。儒家重视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所以儒家有许多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它强调要治天下,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密切结合政治也产生了另外一种缺陷,即依附于政治,经常以官方标准做判断,把很多事情都附会到政治上去,甚至彗星出现、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现象都成了被附会的对象,成为天人感应的一种现象,认为政治上有失误,天上就要”示警”。另外,缺少自由的创作,凡是不合于官方口味的,都被称为异端思想,所以中国古代的思想迫害屡见不鲜,文字狱历代都有,政治干预文化就会产生消极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