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及展望 叶廷芳(《光明日报》,2006.9.7.⑥)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首先要突破封建意识的重围,树立改革开放的观念,与大时代的步伐保持一致;其次要走出“惟命是从”、“重复作业”的工匠心态;第三要走进“现代思维”;第四要放眼世界高标;第五要接受对话时代。在充分总结我国各民族和各地域建筑遗产的基础上,尽量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建筑长处,增强创新意识,我们很有可能在21世纪创造出为数众多的、世界一流的建筑艺术品。 再评《甲申文化宣言》的学理基础 顾乃忠(《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4.35~41) 《甲申文化宣言》的学理基础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除了已经评论的文中的不同因素分离论和多元论外,还有两个需要评论的问题:文化恒久论和文化无优劣论。《宣言》认为的文化恒久性实际上也就是文化永恒性。文化既是历史范畴又有永恒性是一个具有内在矛盾的命题,且文化永恒性的观点是错误的。文化优劣论是缺乏文化形态学观念的文化相对主义;其用意在于抵制工业文化价值对于农业文化的影响;其后果是阻碍中国文化的转型。《宣言》声称“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其实,《宣言》本身,尤其它所主张的文化无优劣论,才是真正“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即排斥西方工业文化对东方农业文化产生影响的狭隘民族主义。 当代文化和文学的一点思考 陆扬(《学习与实践》,2006.5.158~162) 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文化的传统概念发生了流变,文化的同一性在被多元性替代,其边界则更多呈现出开放性特征,由此导致人文科学的边缘化。文化的上述当代特征被及文学,出现所谓的“疯狂现实主义”,它被认为是一个疯疯癫癫的世界的写真,IBM、好莱坞、五角大楼等均被视为它的策源地。近年东西文化的交通回顾或可证明,真正的先锋文化一定程度上正是“保守”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必盲目跟风,竞相来当先知。 加拿大和美国学者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评论 韩家炳(《国外社会科学》,2006.4.28~33) 从加拿大和美国学术界不同派别对多元文化主义评判的论争中,人们能够意识到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两国文化变迁的后果。尽管多元文化主义保守派依然相信西方文明的统合力量,但与此同时,他们也确切地意识到多元文化主义的强大冲击,意识到了它的现实意味和价值。不管怎么说,再保守的力量对于这样的冲击也不能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尽管多元文化主义温和派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承认似乎是“暧昧”的,但也不妨说,旧有的保守传统正在濒临瓦解。从两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有当不同种族的文化和利益在法律和制度框架内觉得平等得到真正的确立,尤其是少数种族的群体利益得到充分的尊重,而主流文化能够完全消解它的中心权力和中心意识的时候,多元文化主义才不失其为正当。 战国策学派文化形态学理论述评 江沛(《南开学报》,2006.4.37~43) 20世纪30~4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受欧洲的文化形态学的启发,雷海宗、林同济等人力图建立一整套独立的对世界及中国文化基本特征及规律的认知体系,他们把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文化形态进行分类研究,同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清理,雷海宗由此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文化独具“两周”的理论。雷、林还认为,20世纪30~40年代的世界正处于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代”,只有努力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坚定抗战信心,才能拯救中国文化于覆亡;雷甚至预言:中国文化将进入第三个发展周期。这些主要的思想观点,被视为“战国策派”文化形态学理论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