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家民委、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国家宗教局、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于2006年2月12日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举办的第一次全面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大型展览,也是新世纪里鲜明地展示国家文化建设姿态的重要展览。 这次展览包括口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在内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览由“综合版块”和“地方版块”两大部分组成。综合版块着重阐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措施;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及相关机构、团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进行的重要调查、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及成果;宣传和介绍政府正在实施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新近公示的501项“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以及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同时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和基本形态做凝练概括的展示。地方版块着重介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资源及分布;全面反映和宣传现阶段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所进行的工作和成果;并结合优秀技艺传承人的现场表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特征和精神蕴涵加以直观的展示。 与展览配合,主办方还于2月12日、13日、14日在民族宫大剧院举办了三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专场文艺晚会”。观众们因此欣赏到极富古典审美意蕴的昆曲折子戏《牡丹亭·惊梦》、古琴曲《流水》、泉州南音表演;富于地方及民族特色的山西左权民歌、云南民歌海菜腔、侗族大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表演以及历史悠久、动静结合的少林功夫表演。 整体地来看,由国家文化文艺最高研究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具体操办的这次展览活动,思想主题鲜明、表述结构清晰、信息含量巨大,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是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展览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作的思想梳理、历史总结和意义提示,集中体现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和相关工作者的前沿思考和实践推进,以至展览活动本身也是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成果。 展览综合采用文字、图片、实物、影视、多媒体和表演等现代展示手段,形式活泼生动、多样统一,富有观赏性和表现力。展览选在元宵节开幕,意味深长。在开幕式上,成群的红艳花灯同时点亮,一时间灯花粲然,辉光流泻,中国文化色彩的浪漫洋溢宇间。在以红、黄两色为基调的综合大厅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源荟萃一堂,显得无比灿烂。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安排在大厅的中央位置加以突出的展示。这些项目的展示手法是象征性的,譬如表现“昆曲艺术”用了一幅巨大的舞台帐幔(1930年梅兰芳到美国演出时用过的实物)、一桌两椅、两套戏服和一南方一北方两个老戏台模型。在“古琴艺术”展位上,唐琴“枯木龙吟”静默地提示着中国古琴艺术的历史跨度,而宋琴“鸣凤”则无言地叙述着中国古琴艺术的当代辉煌。当年,管平湖先生就是用这把宋琴演奏了堪称人类最古老的乐曲《流水》,他那极富人性的音乐阐释被记录在一张据说可以保存1亿年的金唱片上,并和其他20几段代表人类文明的精选音乐和音响,随美国太空探测器“旅行者”号在浩渺宇宙中回响。综合厅还展示了其他一些难得一见的珍贵实物,如清代升平署剧本、《二泉映月》采录设备和原声录音、大型云锦织机、老式商业招幌、高山族木雕、仿宋针灸铜人、水族水书、贝叶经、少数民族典籍善本和各种手抄本等等。《二泉映月》原声采录设备,通过现场准备的多副耳机,观众可以亲耳聆听到并体验“瞎子阿炳”当年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一架长5.6米、宽1.4米、高4米的大花楼木南京云锦织机、用手工织成的南京云锦,质地坚实、图案精美、纹彩华丽、雍容华贵,被称为中国织锦工艺的“活化石”。浙江的万工轿、百叶龙、青田石雕,高山族木雕、收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二十八宿”老墨,多把扇骨雕花的名扇,风俗画册页,浙江无骨花灯和龙船、凤船灯,南通的大板鹞风筝、少数民族乐器、生活器物、民族服饰,京剧老戏服、曲谱……等等,让人目不暇接。综合版块还展出了已经出版的四百多卷本十部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这些蕴含着深厚中国非物质文化信息的实物和大量的精彩图片,一同为广大观众揭示出一个恢弘博大、深邃精妙的精神空间。 在地方版块序厅,来自温州的龙档(也称为板凳龙)32米长,由24节组成,每一档都雕刻着各种戏曲故事、民间传说,比如“夜战马超”、“水淹七军”、“大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寺”等等,一共有126 个戏曲人物故事组成,是浙南温州、乐清一带的特色民俗工艺品,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 多年的历史。制作人黄德清、黄北花费了两年时间,才制作完成这条气势庞大的龙档。几十套珍藏的传统民族服饰和文物,展示了多民族的文化风貌。在地方版块,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将本地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品和出版物陈列出来。天津展区内,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被摆放在明显的位置上。天津杨柳青画社是国家最早成立的民间艺术专项保护单位,所珍藏的6000余块年画老版是我国年画产地中最为丰富的。这次展览上展出了杨柳青年画老版6块,以及明代“八宝中堂”、 清代“贵妃醉酒”等代表性年画十余幅。北京展区,亮出了北京工艺最有代表性的“四大名旦”玉雕、牙雕、漆雕和景泰蓝。此外还有风筝、面塑、花灯、鬃人(盘中好戏)等。浙江展区,有竹编、黄阳木雕、翻黄、细纹刻纸、蓝印花布、无骨针刺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