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0;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6)02—0183—08 下 发展原则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毫无疑问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保护工作强化了文化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是人类社会消除贫困、走向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和使命;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是国际社会也是每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关注并努力加以解决的迫切问题。 国际社会非常重视文化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991年教科文组织发起成立了以联合国前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为首的世界文化和发展委员会,着手研究文化与发展的关系。1995年秋教科文组织发表了该委员会编写的题为《我们创造性的多样性》的报告。为落实该报告提出的有关建议,1998年3—4月教科文组织与瑞典政府合作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这是教科文组织继1982年墨西哥城文化政策会议以来讨论文化问题规模最大的一次政府间会议。会议将文化视为发展的基础,对文化多样性、文化与发展的关系、文化权利、国际文化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通过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这一重要文件。《行动计划》就文化与发展关系提出了若干原则: ——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繁荣是相互依存的。 ——人的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个人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文化间对话可视为现代世界的主要文化和政治挑战之一;它是和平共处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文化创造力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则是人类的财富,因此对促进发展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各种新趋向,特别是世界化,可使各种文化之间建立比任何时候更为紧密的联系,并可进一步扩大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但也可对我们的创造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产生不利影响,因而相互尊重已成为更加必不可少的需要。 ——使文化与发展相协调,尊重文化特性,在多元民主价值观、社会经济公平合理及尊重领土统一和国家主权的范围内,对文化差异持宽容态度都是实现持久与公正和平的必要前提。 ——接受文化多样性有助于确定和巩固那些与本国社会中不同社会文化群体有着共同价值观的社区之间的联系。 ——社会的创造力有助于创作,而创作者首先应是一项个人的承诺。这一承诺对我们未来财产的构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保护和促进这种创作的条件,特别是在每个团体内享有创作的自由。 ——维护那些受到世界流通文化威胁的地方和地区文化时,不应将受到这种影响的文化转变为失去发展动力的遗产。 ——因此,我们必须促使所有的个人和所有的社区都能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寻求和巩固共同相处的各种手段,从而促进人的真正的发展及向和平与非暴力文化的过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意是在保护我们文化的多样性,这使得我们社会更具创造力,使得世界的发展更有活力。《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同样认为文化和文化多样性是“发展的因素”,文化多样性增加了每个人的选择机会,是发展的源泉之一,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是享有令人满意的智力、情感、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我们认为,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世界上所有文化中。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目标、文化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如果经济发展一直是人的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可持续发展将使得人类在新的千年出现新的世界文化。 有些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以及文化生态现实的严酷性出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世界发展方面不可能有什么作为。这种思想是不符合理论与实际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强调,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那些能够“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范围上将保护对象限定在仍旧具有发展动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内。这个定义说明,列入保护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保护那些能够顺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发展相协调一致的,它使得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尊重文化特性、对文化差异持宽容态度的基础上,最终将促进世界实现持久和平与公正。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将保护工作纳入国家战略。这是因为,保护那些能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进一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自然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保护工作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 我们今天对文化的特性和普遍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一方面,文化作为“多种表现形式从主要方面体现了各民族和社会的文化特性”(《伊斯坦布尔宣言》),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也是许多民族、群体、社区的基本识别标志。另一方面,文化又具有普遍性,它是不同文明之间增进理解、促进交流的重要基础之一,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在不同文化间开展对话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如果我们只看到文化的特性,那么人们将更多地看到文化间的冲突和文化对抗的存在,看到更多的文化部落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文明冲突论”。文化部落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都是一种故步自封的文化心态,只不过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较为自卑而后者较为自信而已。“文明冲突论”则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提出来的。在亨廷顿看来,未来世界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共同体之间进行;亨廷顿认为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因此确立文明之间的界限很重要。亨廷顿虽然也承认文明之间的竞争性共存,但他从自己“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主要的,西方文明正受到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的共同的威胁与挑战。“文明冲突论”的根本性错误是把世界文化一刀切成“西方和非西方”的,以地域、种族和文化划分人类,把其他任何文明都和西方文明对立起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提出来后招致了德国哈拉尔德·米勒等“文明共存论”的广泛批评,而2003年伊拉克战争导致的西方文明内部分裂事件更是宣告了“文明冲突论”的破产。我国许多学者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形态立场,作为我们的一个学术传统,这是应该坚持的,但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又过于强调文化冲突和文化抵抗,恐怕又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意相背离,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