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06)04-0014-11 全球化是一个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世界范围内产生一种内在的、不可分离的和日益加强的相互联系。全球化首先表现为经济的一体化,但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必然对包括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交换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对民族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在中国,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突出地表现在继19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后,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内部再次发生剧烈的碰撞。这种碰撞发生在多个向度,既有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保守与激进的碰撞,也有民族化与全球化之间的碰撞、中国化与西方化之间的碰撞。这些剧烈的文化碰撞,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发了对文化的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论,所谓的“文化热”再度出现。本文将就中国知识界普遍关注的几个富有争议的文化话语作一简要的评析,以此来观照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目前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出路。 一、文化现代化 1978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首先就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它实际上就是中国开始平稳地、全面地走上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迁过程,经济上它追求的是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政治上它所要实现的是民主政治,文化上它所倡导的核心价值是自由、平等和人的主体性。从整体上说,现代化的这些政治、经济和文化要素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因而,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便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上对改革开放所作出的第一个反应。 所谓文化现代化,就是要按照现代的工业文明、管理制度和民主政治的要求,对传统文明进行彻底的改造,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建设先进的现代文化,使之适合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的现实发展。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文化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社会现代化的需要,它是社会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和人本身,必然伴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文化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充分吸收以往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文化。经济及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不能相互取代。”①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批判性地改造传统中国文化,剔除其腐朽落后的糟粕,继承其合理有用的成分;二是向其他先进文化学习,借鉴和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使之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新文化的内在要素。对于多数中国学者来说,上述两个方面对于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不断地引进西方近现代文化中的一切积极合理的因素,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吸收消化,这是实现传统的现代化所绝不可少的;另一方面,同样必不可少的是,重新对我们的传统进行审视和筛选,使传统中的精华部分发扬光大、消极落后部分逐渐消除。“这就是说,建设现代化的、适应历史要求的新文化,固然离不开对于西方先进文化的学习,但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却是发现并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粹。”②但是,他们中间也有许多人在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两端之间各有侧重,提出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从而引发了激烈的文化争论。 对于一些人来说,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首先在于对传统的批判。尽管他们也不否认传统文化有其合理的内容和优秀的成分,但在他们看来,就其主体而言,它与现代化是相对立的,是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最大障碍。特别是中国的封建主义专制文化传统,它扼杀人性,反对自由平等,重农轻商,重男轻女,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天敌。不清除这些落后的传统文化,就无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适应时代的要求,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现代化。著名历史学家黎澍在改革开放初的1979年即发表了一篇题为《消灭封建残余影响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条件》的长文,作者在该文中系统分析了反现代化的封建势力得以长期存在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根源,在感叹“在中国进行这样一场改变封建生产方式的思想革命,使人们乐意接受这种改变,实在比登天还难”之余,强调指出,“彻底完成五四运动时期开始的反封建思想革命,是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③。这篇文章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先声。 与“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不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批判传统文化时,不仅举起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旗帜,而且增加了一面“骆先生”的旗帜,即法治的旗帜。他们认为,我们现在所要实现的现代化,不仅要建立在民主和科学之上,而且也必须建立在法治之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法制(rule by law),但从来就没有法治(rule of law)的内容。法制与法治虽然字面差别不大,但其含义有实质性区别。法制强调严格依法办事,这在传统文化中从来就不缺少;但法治除了强调严格依法办事外,更强调没有任何个人或团体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样的内容不仅是传统文化所没有的,而且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对立的。因为传统文化说到底是一种君主专制主义的文化,其前提就是君主超越一切法律之上。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仅是民主和科学的需要,而且也是建立现代法治国家的需要。 二、文化复兴 如果说基于对传统文化批判之上的文化现代化,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文化热”的第一个高潮的话,那么,多少有点讽刺意味的是,接下去的另一个高潮则正好是与批判传统形成鲜明对照的“中华文化复兴”。文化复兴论者也同样主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但他们不是把推动文化现代化转型的重点放在对传统的批判上,而是放在对传统的复兴上。他们的基本主张是,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现代化相矛盾和冲突;中国在近现代的衰落,并不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恰恰是因为没有将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仅不应对传统文化采取否定性的批判态度,反而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中华文化的复兴与中国实现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而已。他们甚至还为这种“文化复兴”说找到了“强有力”的现实证据:在社会经济现代化方面获得巨大成功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台湾这四条“亚洲小龙”,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它们不仅没有对传统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反而努力倡导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