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鬼节,是指以鬼为主题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主要风俗与鬼信仰有关,民间往往直呼它为鬼节或阴节、冥节。鬼的俗信遍布于古今中外,相应地以鬼的俗信为主旨的鬼节也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在中国,一年四季中的鬼节不止一个,其中最为大家熟悉的鬼节莫过于清明节与中元节。 一、对于中元节通行说法的疑问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农历三月。太阳黄经等15°的一天为清明节。 清明的主要习俗是扫墓,扫墓时间在清明节前后几天内。早在夏、商、周三代,人们就很重视祭祀祖宗之礼,《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但在春秋以前祭祖实行庙祭,而无墓祭。墓祭的出现当在春秋战国之际。《孟子·离娄下》讲到齐东郭“墦间之祭”的故事,说明在当时墓祭确已存在。到了汉代,人们把墓祭已经看得很重。东汉王充《论衡·四讳》说,当时“俗有四大讳”,其中之一就是“被刑为徒不上丘墓”。魏晋南北朝,尽管社会动荡,烽火连年,人们对扫墓依然重视。《魏书·高阳王传》:“任事之官,吉凶请假,定省扫拜,动辄历十旬。”不过那时扫墓并无固定的节期,这种情况要到唐代才改变。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在农业生产上,清明时节多忙于春耕播种。以扫墓为主要内容的清明节,相当晚出,直到宋代才正式形成。此前,在清明前后还有上巳节、寒食节。由于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日期相近,彼此的习俗便互相渗透、重叠,渐渐地不再有明显的划分,而且三个节日的地位先后发生改变,这才形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清明节完全是在中国固有的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关于它的形成过程,这里不予展开。至于作为鬼节的中元节(注:中元节应有两个含义,一指道教的中元节;一指民间七月鬼节,包括为民间接受的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会的活动和发生在这一节期的其他民间俗信及其有关活动。),通常认为它的起源与佛教、道教有关,对此需作一些说明。 中元节的名称确实来自道教。道教有“三官”之说。“三官”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又名三元大帝。天官治理天界,主为人赐福;地官治理地下,主为人赦罪;水官治理水中,主为人解厄。他们分别在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执行赐福、赦罪、解厄的职责。三官信仰在东汉道教初创时期就已产生,《三国志·张鲁传》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典略》:“光和中,……汉中有张修,……修为五斗米道。……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字,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由三官的信仰又发展为三元说。三元说约在北魏已确立,清赵翼《陔余丛考·天地水三官》:“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为三元日,则自元魏始。”对于中元,南北朝时所出的道经《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说:“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辰。地官校戒,擢选众人,分别善恶。诸天大圣,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簿录,饿鬼囚徒,一时俱集,……于其日夜讲说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得解脱,一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自非如斯,难可拔赎。”[1—p272] 正因为中元节是地官赦罪之日,道士在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一些人认为,作为鬼节的中元节就是始于道教中元节。 就佛教而言,七月十五是盂兰盆节。“盂兰盆”一词,来自佛经中目连救母故事,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盂兰盆经》记载:“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吾今当为汝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目连依法施行后,其母果然得以脱离饿鬼之苦。目连就对佛祖说,将来所有佛门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佛祖闻言大悦,便传言弟子们,年年七月十五,为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作盂兰盆施佛与僧[2]。从此盂兰盆会的习俗广为流传。 《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中国举办盂兰盆会始于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义楚《释氏六帖》卷二十二《贮积秤量部》说:“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一些人认为,正是从梁代开始仿行的盂兰盆会,相沿发展成俗,七月十五才形成节日。 不可否认,佛、道文化对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节日及其节俗的形成确实影响很大。但是作为一种基于鬼信仰的活动,民间俗信与佛、道信仰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 根据道教的说法,中元节是在七月十五;根据《盂兰盆经》,盂兰盆会也是在七月十五。如果说七月份的这个鬼节是因道教和佛教而产生,那么这一鬼节祭祀祖先、赈施孤魂野鬼等活动的时间应该只是在七月十五日,或至多在七月十五日前后数天内,但民俗中的鬼信仰和鬼节并非如此。民间俗信,整个七月是鬼月,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放鬼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3]。因这种俗信,产生了相应的习俗。比如说在福建晋江,每年农历七月,城乡各地,均忙于操办“普度”。普度从农历七月初一日“起脚灯”开始,至八月初一日“倒脚灯”结束,整整一个月[4]。又比如在湖北,俗信七月的前半个月中,新亡人初一到初七回家探亲,已故三年以上的老亡人初八到十五回家探亲[5]。浙江湖州,整个七月,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和尚道士在街上搭台放焰口,称为“盂兰盆会”[6—p25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