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儒教葬礼上的哭泣 哭泣有无声流泪之“哭”,有抽抽搭搭的“啼泣”等,但在韩国葬礼上一般却是礼节性的哭泣。儒教式葬礼给人哭泣贯穿始终的印象。哭乃哀悼死者之举。从人死到丧事结束,哭声不断被认为是正常的。葬礼结束后的首次祭祀,不仅丧主、参加祭祀的亲戚们也要一起哭。通常主要由女性哭,男性的哭声要小一些。 在不断重复" ai go,ai go" 的哭声中,ai音高扬,go音下抑,为降调旋律。虽然用汉字把" ai go" 可记载为“哀号”,但其最初是感叹词,表示惊讶、感叹、悲哀、悔恨之类感情。现作为感叹词仍在使用,日常生活里也屡有耳闻。冲绳人类学家津波高志先生说,和韩国人打交道,听到" ai go" 感叹词的频率很高。他观察过客人和店铺大婶交谈时的对话:“ai go,太贵了”,“ai go,学生,你不知道,不贵啊”,“ai go,好啦”。把感叹词转用于葬礼上哭的发音,哭就被公式化了,与感叹词已有本质不同。 人咽气,全家人当场就哭。趁着设置牌位时,妻子搂着遗体捶胸而哭。葬礼过程中哭声不断。通常是边哭边说些表示悔恨的话。从早到晚每感悲哀就哭,有时边哭边接待吊唁客。即便远离他乡,接到父母亡故的消息便立刻哭。奔丧到灵前边礼拜边哭,然后再换孝服。以前只由男性组成出殡送葬行列,女性被排除,最近已无男女之别。当灵柩落入墓穴,丧主及兄弟等人停止哭泣,女眷们则继续哭泣。从墓地回家,主祭人手捧牌位,将其放在灵座上,眷属到牌位前痛哭。此后即便早晚不再上供,但感到悲哀就总会哭泣一番。每逢初一、十五必哭。丧期结束时,还有卒哭仪式。然后除祭祀之时便不再哭泣了。小祥之日,主祭人手持牌位,丧主及眷属亦要哭,大家在各自座位上更衣,再哭。祭祀完毕,即便早晚不哭了,可每逢朔望依然要哭。早晚向灵前上供,通常是边哭边礼拜。小祥、大祥,皆当哭之日。 现在有关民俗已被简化,但和李朝时代的葬祭相比也没多大变化,可知儒教祭祀影响深远。虽然两班官员和庶民有差异,但大体仍可在同一脉络去理解,哭泣的开始和结束被形式化了。从“初终”到“谭祭”,是需要哭泣的期间。原则上这期间只要感到悲哀,随时都可哭泣。过了此期间的“忌祭”及“时祭”,礼法则是无论如何悲哀也不能哭。哭泣限于以“死”为核心的葬礼。哭泣的强度和频率开始时大而高,结束时变得小而低。虽说均因悲哀所致,但哭泣却是依形式、强度和频率而形式化的行为。“卒哭”后无论怎么悲哀,除早晚外严禁哭泣。这意味着在“初终”和“卒哭”之间,若感悲哀随时可哭。“卒哭”后尚能在既定仪式中哭泣,但“谭祭”之后连仪式上的哭泣也被禁止了。 初终★出殡★埋葬★虞祭★卒哭(3个月)☆小祥(1周年)☆大祥(2周年)☆谭祭 符号★表示仪式过程中哭泣的非形式性部分,即连续性强和频率高的悲哀哭泣期间。符号☆表示只在“朔祭”和“祭祀”时哭泣。如果把“卒哭”以前视为连续性期间,从“卒哭”到“谭祭”便是断裂性期间。不仅如此,在仪式进行当中致悼词时、入殓时,在厅堂祭祀牌位时,都要节制哭泣或仅是形式上哭一下。致悼词要使声音畅通无阻,或因丧礼某些阶段需全心投入,哭声会造成干扰。这里应对哭泣的干扰性(否定性)和礼节性(肯定性)同时予以说明。主祭人通过宣告哭泣开始或命令哭泣终止而使哭泣有始有终,这表明哭泣的本质是非随意性,但它在礼节上有明确起始和终止却又是随意性的。比起女性来,男性哭泣的起始和终止更加明确。通常男性哭泣在形式上可立即中止,女性却较难。这意味着女性比男性对悲哀感触更强,其哭泣的非形式性更强。可将葬礼哭泣的安排分成大单元:临终—谭祭;中单元:初终—卒哭,卒哭—谭祭;小单元:葬礼和祭祀各环节等。单元性也就是哭泣的断裂性,它强烈显示出哭泣作为文化表现方式的属性。 从“捶胸而哭”、“哭得悲切,悲哀就哭”之类说法,无法了解哭泣的形式。关于哭泣的音乐性特征,可期待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的研究。韩国人无论谁都懂得哭泣的形式性,实际在丧礼上也是如此哭的。男性像致短的悼词一般发出" oi,ai go" 之类哭腔,形式性颇强。女性比男性哭调更长,以" a-i-,go-" 开腔,有很强的连续性和音乐旋律性。如果把男人的哭声比作语言,女性的哭声就是音乐。和男人相比,女性停止哭泣的过程不明确,这意味着其在哭泣的形式性上比男性低。 女性比男性哭声大、拖时长。女性的哭声及长度较之男性更富融通性,更适合表现悲哀。遗孀、女儿、儿媳等人要长哭,尤其女儿哭声最大、最长,这是因为女儿悲哀的程度比儿媳大。表现悲哀是在哭泣的同时,伴以身体姿势和倾诉。这些行为未必全合礼制,但是亲人间多少可以谅解。这是悲哀的自然表现,难以看作是形式,其在女性哭泣中较常见。女性哭泣的形式性较男性弱,哭泣的随意性大,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形式性。女性实际上也不能过度表现悲哀。被容许哭得很厉害的人限于死者近亲,否则会被人说“轻率”、“任性地哭”。哭泣的程度及表现形式,根据和死者的关系而自然确定。 男性哭泣限于服丧者和吊唁客。女性则无严格限制,邻居、朋友等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可以哭。女性往往为使丧家哭声不断而协助性地哭。此种非血缘关系的哭泣,在男性中除男佣替丧主“代哭”外(作为民俗现已失传)是不可能的。但女性哭却很自然,即便非血缘关系也能加入进来。尽管“代哭”未必表现真心的悲哀,哭泣却无疑是悲哀心情的形式性表现。因此,善哭者被认为“懂得礼法”。关于悲哀,有“哭夫出于礼,哭子怀以情”的说法,只是程度差别。于是,既有捶胸悲哭的场面,也有完全形式的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