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文化服务业已经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它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推动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同时将吸纳一些劳动力就业,并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当前和“十一·五”期间如何加快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推动这一朝阳产业在新世纪曙光中勃发和升腾,已成为构筑未来重庆文化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就当前重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出初步分析。 1 文化产业成为重庆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条件分析 1.1 重庆是西南地区最具开放气息和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区,文化产业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 自1989年重庆市委作出“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市”的决策以来,重庆文化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200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08亿元,增长9.4%,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1.1.1 独特的区位优势。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为西南水陆交通枢纽,有江海之便,是西南地区最早接受现代化工业文明的都市,随着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和中国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重庆既是中西部经济开发的结合部,又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尾”,优势更加凸显。 1.1.2 优越的社会环境。重庆是一个人口流动频度颇大的移民城市,从秦统一巴蜀“移秦民万家实之”开始,三国、两晋、南宋均有外省人口迁入,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都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抗战时又有江浙沪等东部沿海地区350多家工厂和大批商店、银行、学校内迁重庆。1960年代因“三线”建设再从北京、上海等12省市迁来60多家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6.4万余名职工。这种人群相互间的流动交往所形成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刺激和碰撞极大地促成了重庆人才资源优势。据统计,重庆现有各类科研机构近1,000个,大专院校24所,成为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文化资源。 1.1.3 文化资源丰富。山城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西南地区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分布在各地的各种历史文化遗址近300处,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以石刻石窟、各种人类社会经济文化遗址、军事遗址、岩棺、古墓、陵园、宗教寺庙、纪念性宗祠、各种古建筑群、古民居与民俗等最为著名。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重庆文化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文化积淀,形成20多种独具重庆特色的地方文化,典型代表有以龙骨坡巫山猿人遗址(距今201—204万年)为代表的巫山远古文化;以铜梁旧石器文化遗址为代表的石器文化;以巴蔓子墓、岩棺为代表的巴文化;以大足石刻、潼南大佛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丰都名山为代表的鬼文化;以陪都遗址为代表的反法西斯文化;以歌乐山为代表的红岩文化;以川剧和变脸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及各种民族风情文化等,具有古老巴渝文化所特有的深刻内涵,为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1.1.4 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使文化成为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和重要内容。重庆市图书馆藏书量达426万册,是全国最大图书馆之一。文学艺术成果累累,誉满华夏。不仅文化管理机构、群众文化组织、文化社团从清代至今都有相当的基础和较高的水平,而且诗歌、小说、散文、民间文学、剧本创作亦十分繁荣。而各级政府对文化的重视,更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文化产业还是重庆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国际接轨的渠道,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进一步加深而变成祖国统一的一座桥梁。 1.2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 1.2.1 从历史看,重庆文化长期声名不显,比如与成都相比,巴文化就举不出蜀文化所拥有的司马相如、杨雄、苏轼那样的历史名人,也缺乏杜甫草堂、望江楼那样的历史文化古迹。从现实看,重庆文化不足就更为明显。重庆人文明程度不高,大众文化格调偏低,距重庆文化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重庆原是一个水上码头,历来为九流三教、地痞流氓汇聚,其显著的特色就是性色彩浓厚,格调低下,所谓“水流沙坝的话”就是指此而言。近年来,一些媒体过分渲染重庆文化土、俗的一面,过分注重土俗文化,不惜降低文化品位去媚俗、哗众取宠。例如“雄起广场”的修建。“雄起”是一个性色彩浓郁的词,球迷们在球场上呼叫,喧泻自己的情绪,可以理解,但把它作为标志,已经不雅了。而把它作为广场名字更是匪夷所思。其次,重庆人在语言上不规范,一些媒体语言不讲章法,乱用语词,如用“七月流火”形容重庆的炎热,就令人啼笑皆非;一些影视和媒体上故意说的“川普”更是让人大倒胃口,有损重庆的语言形象。凡此种种,都是重庆人在语言方面不文明的表现。这不仅不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而且极大地损害了重庆的文化形象,是当前文化建设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人认为重庆文化是“大县城文化”、“棒棒军文化”、“码头文化”。这些评论虽有失偏颇,但也折射出重庆文化缺乏精品,缺乏大师级文化名人的事实。 1.2.2 重庆的文化设施相对滞后。没有像样的音乐厅、大剧场、展览馆,没有一家全国有影响的人文社科报刊,没有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城市环境脏、乱、差长期悬而未决,所有这些都与直辖市的地位很不相称。重庆不仅应该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而且应该成为长江上游的文化中心。因此,首先应该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力争在“十五”期间建造一批超过1950年代的具有新重庆标志的文化设施,办好几种有影响的报刊。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重庆文化产业进行必要的扶持。理顺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资本重组。同时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前景广阔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需要相关的政策与之配套,需要在税收、投资、金融等方面的倾斜和优惠政策和各个综合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的重庆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这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