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于9月3日、4日,接连两次动用导弹、 飞机对伊拉克南部地区和首都巴格达等地进行狂轰滥炸。这是自1991年2月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独自对伊拉克采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 8月31日,应库尔德民主党的要求, 伊拉克政府派兵进入其北部地区,打击反对伊拉克现政权的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是导致美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直接导火线。 在伊拉克北部8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其全国面积的1/5 )的广袤山区,集居着350多万库尔德人。长期来, 他们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或自治,不断同伊拉克政府发生武装冲突。1991年3月, 伊拉克派兵围剿反政府的库尔德武装和南方的什叶派,导致200 多万库尔德难民纷纷逃往土耳其和伊朗。4月15日,联合国通过688号决议,谴责伊拉克镇压库尔德人。4月17日,美国等西方军队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 进入伊拉克北部地区,并根据美国自己对688号决议的解释,划定北纬36 度以北和北纬32度以南的伊拉克两部分地区为“禁飞区”(又称“安全区”),由美、英、法三国驻土耳其等地的空军对北部库尔德人和南部什叶派实行“保护”,以牵制萨达姆政权。1992年5月, 库民主党和库爱国联盟等8个组织建立了“库尔德阵线”,宣布脱离伊拉克政府, 实行自治,并选举出由105人组成的“库尔德民族议会”, 成了伊拉克“国中之国”。但是近年来,上述库尔德两大派组织为争权夺利,扩大势力范围,不时火并。特别是今年8月以来,两派爆发了自1995 年达成停火协议后最为严重的流血冲突。由于库爱国联盟得到伊朗的支持,实力较强,攻城夺地,迫使库民主党节节败退。为挽回颓势,收复失地,库民主党领导人巴尔扎尼随即“邀请”伊拉克政府出兵助战。据称,8月31 日,伊拉克3万军队在450辆坦克的支援下挥军北上,开进其北部地区,采取速战速决战略,很快攻占了库爱国联盟控制的埃尔比勒等城镇,并在9 月2日宣布伊拉克军队已从其北部撤回南部基地。美国以伊拉克出兵越 过北纬36度线和打击库爱国联盟是“侵犯”了库尔德人权为借口, 于9月3日、4日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 二 在伊拉克已经撤军的情况下,美国仍迫不急待,单枪匹马地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除了克林顿所说的是为了“教训”伊拉克外,还具有更广泛和更深刻的意图。 (一)为竞选总统连任捞取政治资本。11月5 日美国即将举行总统选举。这是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当前最大的政治,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8月以来,竞选活动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克林顿虽然暂时领先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多尔,但多尔正奋起直追,千方百计利用一切机会缩小差距。其中在伊拉克问题上,多尔一直攻击克林顿“态度软弱”,“优柔寡断”。多尔的竞选伙伴肯普也指责克林顿在伊拉克问题上“政策模糊和捉摸不定”,“美国的目标一个也没有实现”等。十分明显,在伊拉克已经撤军的情况下,克林顿还下令对伊拉克大动干戈,显然与竞选总统密切相关。9月9日美国《华尔街日报》一针见血地指出,克林顿命令美军用导弹打击伊拉克,不会出现人员伤亡,既可显示强硬立场,又可以防止多尔大作文章,有利于他博得美国人的支持,争取更多的选票。 (二)再次削弱伊拉克,进一步消除伊拉克对海湾产油国及美国在海湾战略利益的威胁。1991年2月海湾战争期间, 伊拉克的军事实力受到美国的沉重打击,但仍保有50—60%的军力,其中正规军35万,预备役10万,坦克2200辆,火炮1500门,各种战机300余架, 萨姆型地对空导弹250个等。特别是近年来, 伊拉克加紧在其南部地区恢复和加强了包括防空系统在内的各种军事设施。这不仅威胁着在南部“禁飞区”进行巡逻的美国飞机,同时也重新对科威特、沙特以及美国在海湾的战略利益构成威胁。1994年10月,伊拉克曾在伊科边界集结8万大军, 迫使美国匆忙调兵遣将,形势十分紧张,爆发了“第二次海湾危机”。因此美国一直认为萨达姆“野心未死”。克林顿等美国政要公开表示,这次袭击的重点是打击伊拉克南部的军事目标,“部分目的在于摧毁伊拉克的一部分军事设施”,使美国在实施“禁飞区”计划时“不爱伊拉克军事设施的威胁”,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美国至关重要的战略利益”,即“保护”科威特、沙特等美国的盟友和“确保来自海湾的石油的自由流动”。 (三)给伊拉克制造新困难,以推翻萨达姆。海湾战后,伊拉克遭到联合国连续5年之久的制裁,食品药品等严重匮乏,缺医少药, 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经济濒临崩溃。统治集团内部,政见分歧尖锐,争权夺利,不时发生叛逃、火并。军队不稳,未遂政变不断。美国此举也是企图进一步加剧伊拉克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危机,推动内部特别是军队的倒萨达姆活动,以图推翻伊拉克现政权。 (四)阻止对伊拉克的“解禁”。近年来,伊拉克调整外交政策,以经济为诱饵,大力拉拢法国、俄罗斯等国。1994年初,伊法达成开发伊拉克南部沼泽地带大规模油田协议。同年9月,伊俄缔结了价值100亿美元的贸易协定等。伊拉克还努力改善同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海湾国家的关系。国际上同情伊拉克,并主张对伊拉克“解禁”的呼声日渐高涨。今年5月,伊拉克还与联合国达成了“石油换粮食”的协议, 允许伊拉克半年出口价值20亿美元的石油,并有望冲破美国的阻力于9 月开始实施。这将有助于伊拉克缓解经济困难,稳定政局。然而,这与美国“遏制”伊拉克的目的背道而驰。美国此次大打出手,大肆渲染事态,也意在证明萨达姆“不可信”,以便继续阻挠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 (五)向伊朗“示警”。海湾战后,伊拉克实力大减,伊朗日渐坐大。美国认为,近年来伊朗加紧购买潜艇、先进战斗机,不断加强军备,积极开发核武器、导弹,输出伊斯兰革命,支持恐怖活动,威胁海湾君主政体国家的稳定,反对中东和平进程和美国在海湾的军事存在,对美国在中东尤其是在海湾的战略利益构成严重挑战。为此,美国一方面在今年8月5日实施了“达马托法”,在经济上加强对伊朗的制裁,另一方面,在军事上对伊朗施加压力,扬言一旦发现伊朗参与袭击美国驻沙特宰赫兰军事基地爆炸案的“证据”,将“对伊朗动武”。但在没有找到“证据”,一时难以对伊朗下手的情况下,为了迫使伊朗“放弃恐怖主义”等,抓住伊拉克痛打一顿,也有对伊朗炫耀武力、击山镇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