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从经济发展过程对政治的影响为脉络,通过经济视角来分析当前国际格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认为:国际格局的变化在于大国间实力对比的现状之破坏,而大国间实力对比关系变化的核心是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为经济是国家整体实力最重要的基础。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国家是以追求财富和权力而存在的,财富是权力的基础,权力是获取财富的保障,经济发展过程带来的财富变化,必然要引起国家间利益的冲突,导致经济实力发生变化的国家间为重建国际政治结构的角逐,最终决定世界政治结构变化与否。 根据上述思想,作者分析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三个方面——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主导产业的变迁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状况,从中比较了当今世界几个大国或大国力量(中、美、俄、日、西欧)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认为:当前国际格局正呈现“一超多强”态势,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它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两极格局已被打破,但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何种态势和发展趋势众说纷纭。如何认识与分析当前国际格局及其变化发展是目前国际政治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试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阐述这一问题。 一、不平衡发展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动力 国际社会是一个无政府社会,决定国际政治进程归根结蒂是权力因素。因此,政治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变化、发展是世界权力分配关系变化的结果,大国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的变化是国际结构的系统变化〔1〕。这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国际关系的变化发展的分析是一致的。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中曾说“资本家瓜分世界……是‘按资本’、‘按实力’来瓜分世界的”〔2〕。不过马克思 主义经典作家是从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但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认识到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分配关系的变化是促使国际体系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国家间实力对比的变化在于国家间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这种从修昔底德开始延续下来的现实主义思想认为,新兴的大国在力量丰满后,必然要对旧的大国及其由其主宰的权力结构提出挑战,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变化发展就是大国力量斗争结果,大国间实力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国际秩序变化与否的内在动力。 大国间实力发展不平衡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上。正是由于各大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才有可能导致大国间的整体实力对比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打破世界原有的力量对比,改变原来的国际政治经济体制,使国际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当然,决定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力”不仅仅是经济性实力,它既包括经济性的实力,也有军事性和文化方面的实力与影响力。英国国际关系学者苏珊·斯特兰奇认为,决定国际政治经济体制的力量是一种综合性结构性权力,它是由世界安全结构、生产结构、金融结构和知识结构衍生出来的权力共同决定的〔3〕。 但我们细究这种合力观不难发现,安全性结构权力(即军事权力)与知识性结构权力无一不与经济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军事力量离不开经济这个物质基础,这是不言自明的真理。同样,文化的辐射力也需要经济的支持,一个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很难对外有文化上的吸引力,即使是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其文化的影响也是其历史上经济繁荣时期所造就的,也是经济因素的结果。中国文化就是典型的代表。因此,大国间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是在大国间整体实力发展不平衡的核心,是决定国际格局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全球国家体系形成以来的500年里,“……任何一个大国的胜利,或者另一个大国的崩溃,往往都是军队进行长期战斗的结果;但也是该国在战时如何利用其生产性资源的结果,以及该国在实际发生战争前的数十年中,与其他领先国家相比,经济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这是一个更深刻的背景”。因为支持军事力量通常需要财富,而取得和保护财富通常也需要军事力量;但是,如果一个国家把大量的资源用于军事方面,而不是用于创造财富,那么从长远来讲很可能导致国家实力的削弱〔4〕。 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全球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很大,其经济增长的中心常常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世界经济中心在不同的时期内处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这种状况将导致新旧大国间经济政治实力的变化。二、各个经济部门的发展速度不同,各种经济中总是存在着先进的、落后的和衰落的经济部门,而经济增长率高的部门往往是那些技术先进的工业部门,而不是技术落后或不先进的部门,只有拥有大量先进产业的国家,才有可能处于世界领先国家的前列。三、从长期看,经济增长处于不断的波动之中,时而缓慢增长,时而快速增长,在这种不平衡的增长中各国受影响的程度是不尽一致的,这对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的发展不平衡也是影响极大的〔5〕。 国家间经济增长的不平衡 任何经济都具有二元性,即都存在着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中心和一个欠发达的经济外围。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般先是经济中心是发展龙头,它从外围经济取得资源,如粮食、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同时也向外围提供商品、劳务和一些市场,并不断地把外围经济纳入到自己的经济体系中。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外围地区存在着劳动力价格低廉,自然资源丰富等优势,而中心地区则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因此逐步地经济中心的资本向外围转移,生产的中心因而也朝着外围地区过渡,最终,外围地区可能凭借着自身的优势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经济主导部门的变迁 不论是在国家经济中,还是区域经济或世界经济,其经济发展的另一特征是总在不同的时期中有某些经济主导部门,它的增长速度处于各个经济部门的前列,并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其他的经济部门则处于发展的相对平缓期或停滞状态。但各个经济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有一个由盛转衰的周期,因此,每个经济部门都有从主导产业变化为非主导产业,被别的新兴的主导产业取代的可能。根据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一文中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由新技术创新出来的新产品都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创新国研制和垄断阶段;二是外国生产者进行生产阶段;三是外国生产的新产品在国际市场进行竞争的阶段;四是创新国开始进口竞争的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新产品由发达国家向较发达国家再到欠发达国家的转移,由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产品,变为较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产品,最后变为欠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产品。一旦到达欠发达国家,这种产品已不是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谁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产业领先的地位,往往居于实力相对领先的地位。近二百年的世界经济史表明,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由蒸汽动力、冶铁业和纺织业转化到钢铁业、电力和化学工业,再到耐用消费品工业、汽车和石化工业,目前是微电子业、计算机、通讯和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