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东欧中亚是个既不平静,又不平凡的年头。 代顿协议 头号大事 波黑停火和签订和平协议可说是1995年的头号大事。1995年5 月精心策划、准备已久的克罗地亚政府出动大批军队对塞族控制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而且连连得手,攻下了除东斯拉沃尼亚以外的几乎所有塞族领土。在克罗地亚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塞族不得不与克当局签署放弃与南斯拉夫合并而归顺克政府的东斯拉沃尼亚问题的协议。也是在5 月,波黑塞族在其首府帕莱附近的一个军火库遭到北约飞机轰炸后,先后俘虏了300 余名联合国维和部队人员并把他们作为人质拘押在北约飞机可能空袭的目标内。波黑局势急剧恶化。南斯拉夫领导人米洛舍维奇为摆脱国际制裁出面调停。7月, 波黑塞族攻占联合国宣布的安全区斯雷布雷尼察,北约再次出动飞机轰炸塞控区。与此同时穆克联军在克罗地亚军队支持下攻占了塞族的大片领土。波黑战场的形势发生了逆转。控制波黑领土70%的塞族只剩下50%左右的版图。美国抓住波黑战场形势的转变及时提出了一个实现和平的新方案,另一方面在9 月份又通过北约再次对塞族进行空中打击,“以炸逼和”。这次空袭范围广,时间长,共出动飞机2000余架次,狂轰滥炸10余天并使用高新军事技术。塞族的防空力量、火炮、交通联络系统基本上被摧毁。军事上的失利和国际上的巨大压力迫使塞族走到谈判桌上来。10月波黑三方达成协议,自10日零点起停火60天。11月1日南联盟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 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和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被美国请到俄亥俄州的代顿,在美国代表霍尔布鲁克的主持下进行了20天讨价还价、艰巨复杂的谈判,终于在11月21日达成了实现和平的全面协议。其主要内容是:1.波黑由穆克联邦和塞尔维亚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穆克占地51%,塞族控制49%;2.塞族继续控制斯雷布雷尼察、热帕和帕莱。穆克取得萨瓦河使用权;3.首都萨拉勒窝作为完整的城市由穆克联邦的行政管辖;4.连接东西部塞族控制区的陆地走廊将保持9英里宽, 走廊中的布尔奇科镇的地位通过仲裁解决;5.总统、议会将在国际监督下在波黑全国举行的自由民主选举产生。协议还规定部署由北约指挥的6万人的维和部队。 美国同意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暂停对南斯拉夫实行经济制裁和取消对波黑武器禁运的提案。两天后波黑塞族领导表示接受和平协议。12月14日代顿和平协议在巴黎正式签订。 25万生灵涂炭、200多万难民无家可归,你死我活血战了三年半, 几经调解均遭失败的欧洲大热点何以能在20天内终于签下了和平协议?其原因一是战场形势发生变化。波黑开战以来塞族一直控制着70%的领土,1995年在克罗地亚大军出击、北约狂轰滥炸和塞族屡屡失策的情况下,塞族丧失了大片所控领土。西方传媒认为,在塞族控制着70%土地时他们认为他们需要做的是坐等穆克作出让步。北约的空袭使塞族“尝到了真正战争的味道”,穆克又夺回塞族所控领土的三分之一,这就使塞族对停火的态度变得积极起来。而穆克在塞族控制70%的土地时,对停火不感兴趣。现在夺到大片塞控领土,他们为了守住已占领土对停火也开始发生兴趣。二是美国抓住战场形势变化的时机夺过解决波黑问题的主导权,凭借其超级大国的实力,软硬兼施逼三方就范。现在和平协议已经签订,饱经磨难的波黑各族人民终算过上了一个和平年。尽管协议并不为签约各方完全满意,而且还留下不少隐患,如萨拉勒窝塞族居民区问题、布尔奇科的仲裁问题、穆克两族在莫斯塔尔的联合问题等等。战争中各方结下的仇恨也非短期内可以消除。冲突和反复不可避免。然而战火毕竟已基本平熄,和平的曙光初现,外加6 万维和大军的进驻,重燃大规模战火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车臣问题可算1995年第二个热点。1994年冬俄联邦当局在阵阵反对声中出兵车臣。在与杜达耶夫几经交手后联邦军队于95年1月19 日攻占车臣总统府,叶利钦宣布车臣问题的军事阶段结束。但杜达耶夫并未缴械投降,车臣民族分离主义分子仍频频骚扰,制造事端。最严重的就是6月以恐怖分子巴萨耶夫为首的100名武装分子在布琼诺夫斯克市打死数十人并将数百平民作为人质扣押在一所医院里。切尔诺梅尔金亲自出马谈判才使人质获释。这一事件还导致杜马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为稳定局势联邦当局又采取怀柔政策,起用前车臣共产党领导人扎夫加耶夫为车臣政府首脑。12月俄总理、车臣政府首脑及俄驻车臣全权代表签署了俄车相互关系协议,给车臣以特殊地位。协议规定车臣可独立行使国家权力,包括可确定自己的国家权力机关体制及其组织和活动制度;组成自己的权力机关;编制预算;确定和征收税赋。车臣还可独立参加有关国防组织的活动和对外经济联系;可以在其他国家派驻代表。但车臣的分离主义势力还有相当力量,他们不会善罢甘休,还会继续闹事。杜达耶夫就声言战争“远未结束,只是刚刚开始。” 其他地区一些热点问题虽未彻底解决但呈冷却趋势,如阿布哈兹的地位问题、纳—卡的归属问题都未最终解决,塔吉克斯坦反对派势力犹存, 内战隐患并未消除。 这些热点地区难免发生事端, 但总的来看1995年内这些地区未发生大规模的冲突。 波兰形成“红三角”俄共杜马列前茅 在政治领域波兰的总统大选,俄罗斯的国家杜马选举应是本年度的两件大事。这两次大选的结果都是左派力量获胜。克瓦希涅夫斯基当选为波兰总统使瓦文萨所担心的“红三角”成为现实,即总统、议会和政府为左派力量所控制。西方传媒惊呼“波兰出现历史性的向左转。这个国家的所有权力今后掌握在前共产党人手里。”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的结果,俄共在450个席位中获得157个席位,成为议会中的第一大党。这几年左派力量在东欧重新崛起又造成新一轮多米诺骨牌效应,波、匈、保、罗、立陶宛、斯洛伐克等现在都是左派力量执政,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关注。左派力量东山再起的主要原因是“民主派”上台后政绩不佳。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怀旧情绪上升。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组织痪散。而左派力量则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策略,提出了符合选民意愿的竞选纲领。然而左派执政并不意味着走回头路。首先,执政的左派虽是前共产党人,但他们与过去已“划清界线”,其价值取向已完全改变。其次,东欧各国都已实行西方式的政治制度,市场经济的框架也已基本建立,私有化进展较快,转轨进程已不可逆转。克瓦希涅夫斯基就明白表示他当选后只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些“修改”,决不会“恢复老式的共产主义。”俄共在意识形态方面与东欧的左派力量有所不同,这次在杜马选举中虽遥遥领先,但并不占绝对优势。杜马的权力有限,对大政方针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且俄共赞成多党制,以和平方式进行合法斗争,主张多种所有制的混合经济等等,因此它也将按既定的“游戏规则”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