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严重流血冲突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从6日起终于恢复了谈判。 人们注意到,巴以这次谈判是在美国的直接敦促下恢复的。在谈判开始前,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亲赴以色列和加沙,与巴以双方领导人进行会谈。克里斯托弗强调了谈判尽快取得具体成果的必要性。他说,上月底发生的暴力事件表明,巴以双方通过谈判解决分歧“显得更加紧迫”。 很明显,巴以发生严重冲突事件后,克林顿政府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关注程度比前一时期有所加强,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加大了对和平进程的干预力度。克林顿亲自邀请巴以领导人前往华盛顿会谈;克里斯托弗在前往非洲访问途中顺访以色列;美国中东事务协调员丹尼斯·罗斯又直接参加巴以双方此次在埃雷兹恢复的谈判。其次,美国对内塔尼亚胡的强硬政策流露出不满。克林顿公开对以色列“安全至上”的理论提出了批评。他在华盛顿说,正像没有安全就不可能实现和平一样,没有和平也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安全。克里斯托弗6 日在与内塔尼亚胡会谈后重申了这一观点。他说,美国在考虑到以色列的安全需要的同时,也必须强调切实履行巴以协议的重要性。克里斯托弗认为,这是巴以双方恢复信任的最好途径。 在阿以和谈问题上持强硬立场的内塔尼亚胡政府上台后,中东和平进程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作为中东和谈的主持国,美国不仅没有及时施加影响,推动和平进程,反而有意对以色列的做法保持沉默,态度暧昧。那么,在巴以经历了严重的流血冲突后,美国又为何加大了对中东局势发展干预的力度呢?分析家们认为,美国前后态度的变化始终是与美国国内的大选局势密切相关的。为了争取国内犹太选民的支持,克林顿不愿贸然得罪以色列。这就是克林顿在前几个月始终没有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表示明确态度的直接原因。不过,随着竞选活动的深入,中东和平进程成为影响克林顿竞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从巴以原则宣言到巴勒斯坦扩大自治协议,都是在美国的主持下签署的。现在,和平进程面临挫折,不仅导致温和的阿拉伯国家对美国不满,也使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多尔攻击的口实。特别是巴以最近发生的严重流血冲突,使克林顿认识到,危在旦夕的中东和平进程不仅不符合美国的中东战略利益,而且有可能断送他连任总统的前程。于是,克林顿不得不做出某种姿态,重新树立其和平进程主持者的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看,美国最近在中东的一系列外交努力从根本上还是着眼于克林顿的竞选活动。在克林顿看来,不论巴以谈判结果如何,只要恢复谈判,就标志着和平进程在继续前进,他就会以“和平缔造者”的身份出现在美国选民面前。这恐怕是美国近一时期“精彩表演”的真正意义所在。 新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