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评论 美国一向以民主国家自诩,不知为什么,没有经过选举,也没有举行公民投票,联合国也没有通过决议,它居然在5 年多的时间里一直以“地球村村长”、“世界领袖”的身份指挥着别人。如果它是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我牺牲,勇挑重担,倒也值得赞许,而它又偏偏公开宣布保持这种地位是为美国利益服务,这就难免引起别国的反感乃至反抗,自己也难免陷入尴尬的境地。 美国要领导世界是1991年公开说出来的。那时候是布什先生做总统,他在宣布结束打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时有一篇讲话,就在这篇讲话里,他作出了这个令人吃惊的宣告。他们办事还是有板有眼的。那几年,眼见得苏联是不行了,已经处于解体的前夕,苏联若垮了,世界就只剩下它一个超级大国,“领袖”的位子在向它招手,它需要一个大事件来显示自己的实力,来奠定自己的“领袖”地位。 天赐其便,伊拉克昏头昏脑地入侵了科威特。不过,后来有消息说,精明过头的萨达姆是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据说,伊拉克在入侵之前曾试探过美国的态度,得到的印象是,美国不会反对。假如这是事实,那事情整个儿是美国导演的。 第二个被拿下马来的是南斯拉夫的米洛舍维奇。老实说,波黑内战好比是兄弟分家引起的打架,你一拳我一脚,很难说谁好谁坏。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却都一口咬定塞尔维亚人不好。米洛舍维奇一度曾坚决支持自己的塞尔维亚兄弟,因此受到了严厉的制裁,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得舍却波黑塞族。美国率领着北约盟国用经济封锁加武力干预的手段,终于按自己的意图安排了波黑的“新秩序”。 它的得意之笔当然不止这些,还有轻而易举地让海地总统返回了家园;在欧洲国家调停即将成功的时候,它及时插手促成了巴以和谈等等。 所有这些,都让美国感觉十分的风光。不过,若说是它坐稳了“领袖”的交椅,那也不是事实。我们还记得在索马里,美国军队吃了亏,自知那里的乱局不可收拾,就脚底抹油溜了,连别国军队的安危都不顾了。对中国,它是一次又一次无端地发难,结果呢,欧洲和日本并不和它同步,中国人也不吃它那一套,压了几年,中国依然蒸蒸日上,倒是压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压出了青年一代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虽然如此,美国政界并未从“领袖梦”中醒悟过来,反而更加偏执起来。这有近来的一系列事件为证。美国一直想制服古巴,要加强对古巴的封锁,但遭到众多国家的反对,去年联合国曾以压倒多数否决过美国的提案。今年3月,借着两架飞机被古巴击落的理由, 美国国会通过了迄今已臭名远播的“赫尔姆斯—伯顿法案”,克林顿总统竟然予以批准,遂使其成为美国的一项正式法律,紧跟着又对伊朗和利比亚炮制了类似的法律,又招致一片批评声。这些法律的要害是强迫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它一起封锁它不喜欢的发展中国家。对“赫尔姆斯—伯顿法”,加拿大表示要研究报复措施,美洲国家组织则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反对,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的欧洲盟国批评得最激烈,最尖锐。至此,美国已是孤家寡人,但仍未醒悟,仍然一意孤行。7 月10日,美国政府禁止向加拿大谢里特国际公司的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发放入境签证。同时,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的企业也受到警告。于是乎,欧洲一片哗然,这些国家不能容忍的是,美国竟然不顾盟国的利益。5天之后,欧盟15国宣布, 将对美国实施报复措施:告到世界贸易组织去;修改美国有关公司去欧盟各国的入境手续;在欧盟内立法对付美国的治外法权;将美国有关企业列入黑名单;冻结美国公司财产等等。完全的以牙还牙。 这一场对抗可不同于以前美国同欧洲国家间关于农产品和音像制品的争执,也不同于美日间关于大米和汽车配件市场的争吵,这些都是现今国际贸易中常见的现象。这一场对抗的实质是:美国的盟国不服从美国的“领导”,不愿跟着美国一起去制裁一个美国所不喜欢的发展中国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西方联盟的解体,它们仍然是一家子,欧盟的反抗只是因为美国把它们的利益和面子伤害得太多太露骨的缘故。但这无论如何是一个信号,它表明,美国不仅无权、无力领导发展中国家,而且也无权、无力领导自己的盟友。它还表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又前进了一步,而一个多极世界并不需要一个“领袖”,遑论一个自私的“领袖”! 克林顿总统把“赫尔姆斯—伯顿法”的有关条款暂时搁置起来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美国总要在对抗下去和改弦更张之间作出抉择。对于那些头脑发热的政治家们来说,这可不是轻松的事儿。如果他们是明智的,他们就应该明白“领袖”是不那么好做的。他们应该重新确定美国在世界的位置,用法国《世界报》的话说,是“美国应当放弃帝国主义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