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和波罗的海三国相继宣布独立,并强调自己是欧洲国家,因而放舆论称之为新东欧国家。新东欧6国地处西欧与俄罗斯之间,其形势发展十分引人关注。 本文从经济、政治、外交方面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作者认为,从总的情况看,经济比上一年好,但存在不平衡;在政治上,左翼力量呈上升势;外交上,俄总统选择和北约东扩的事态发展将会对新东欧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较大的影响。 原苏联欧洲地区6国——乌克兰、白俄罗斯、 摩尔多瓦和波罗的海三国,在独立后均强调自己是欧洲国家,被一些西方报刊舆论通称为新东欧六国。这些国家独立已有5年,其经济和政治形势究竟如何, 外交上有何值得注意的动向,今后它们的发展前景与走向将会如何,均十分引人关注,现就以上问题进行分述、剖析和探讨。 一、一年来新东欧六国的经济形势及特点 概括1995年新东欧六国经济形势,其主要特点是:从总的看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比上年要好,但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平衡。按优劣基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别。 (一)第一类是波罗的海三国,经济继续增长,属该地区中经济最好的国家。可以说波罗的海三国1995年的经济不但是该地区6 国中最好的, 而且也是原苏联各独立国家中最好的。 这3 国在独立后头3 年(1991-1993年)经历了经济急速衰退后,于1994年基本上已“摆脱了经济危机”,经济上已止住下滑,在原苏联新独立各国中率先获得增长(1994年爱沙尼亚、 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增长6%、4%和3%)之后,1995年其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如爱沙尼亚,据该国政府公布,1995年第一季度它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4.3 %〔1〕。据该国官方8月宣称,它的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约比上年增长5 -6%〔2〕。其财政状况也良好,继1994年财政盈余3.521 亿克朗后, 1995年的财政仍保持均衡。这年爱沙尼亚财政预算总额约176 亿克朗(约合22亿马克),其中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均为88亿克朗(约合11亿马克),财政无赤字,是原苏联各独立国家中少见的财政能连续2 年保持均衡无赤字之国。其通货膨胀也继续得到遏制,继1994年通货膨胀率由上年的360%降至41.7%之后,1995年上半年由上年同期的23 %下降到16.7%(其中6月份价格上涨1%)。据爱沙尼亚总理维亚希于1995 年9月14日说,该国1995年的通货膨胀可望从上年的30%降至20-22%,约比1994年下降一半。1996年将更低〔3〕。可以说, 爱沙尼亚经济在原苏联各独立国家中属最佳之列。又如立陶宛,1995年其经济也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据立官方公布,1995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5%。据该国总理什莱扎维丘斯宣称,1995 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可增长5%〔4〕。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作的估算,立陶宛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约增长6.5-7%,据该国财政部长维利基亚利斯于7 月12日说,1995年立陶宛的通货膨胀率也“大大下降”,由1992年的1000%,1994年的45%,到1995年上半年,从上年同期的23%降至16.7 %〔5〕。立财政状况虽比不上爱沙尼亚,1995年其财政预算总额为66.8亿立特(约合26.7亿马克),其中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为31.3亿和35.5亿立特,有4.19亿立特(约合1.64亿马克)的赤字,但赤字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上年的5%降至2%,而且其1994年的黄金和外汇储备有6.01亿美元之多,因此,立财长说,1995年财政预算有1.64 亿马克的赤字“属正常状况”,认为该国目前财政状况并不算困难。据报道,拉脱维亚1995年的经济发展状况大体与上年相仿,经济上仍大致保持约3 %左右的增长。1995年拉财政预算总额为9.92亿拉特(约合1.18亿马克)的赤字,基本与去年持平。据该国官方说,这一赤字与上年一样,仍可用其外贸顺差、黄金与外汇储备以及通过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予以弥补。该国1995年上半年的通货膨胀率为30%,据该国官方宣称,全年其通货膨胀率基本上仍维持去年30%的水平(1994年该国通货膨胀率为30%,1992年最高曾达到950%)。总起来看,1995 年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正如欧洲复兴开发银行1995年11月初的报告所说,“已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对此评论说, 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改革是成功的,向市场经济过渡大部分已完成,“经济已摆脱了危机,出现了稳定增长的势头”。 至于缘何波罗的海三国经济在独联体各国经济仍继续滑坡情况下能率先止住下滑,重新恢复增长,使经济摆脱危机的困境走向复苏呢?其原因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是三国所制定的经济改革总的战略方针,即三转(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由计划经济彻底转向市场经济,迅速同西欧经济接轨;产业转型,产业结构从以传统的工农业为主转向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外贸转向,外贸重点由东方——俄罗斯转向西方)经改总方针符合其国情和实情。二是货币改革较成功。这三国发行的本国货币一直保持坚挺,财政金融较为稳定。三是以私有化非国有化为中心的所有制改造取得顺利进展并已初见成效。如今三国的私有化和非国有化经济成分,已超过该地区国家国有经济的一半以上,如立陶宛早在1993年私有成分在全国就业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已达55%,1995年其农业中的私有成分的比重高达66%〔7〕。 四是积极大力利用外援和外资。如爱沙尼亚,仅1995年一年就获外国贷款41.8亿克朗(合3.774 亿美元),获外国投资32亿克朗(合2.58亿美元),作为一个人口仅150.6万的小国,一年竟能获得如此之多的外援和外资,无疑是驱动其经济复苏和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第二类是摩尔多瓦,1995年其经济已刹住下降,开始增长,虽不及波罗的海三国,但显著优于乌克兰和白俄斯两国。据该国1995年8月官方报道,1995年经济首次获得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约比上年上升1.5%;1995年的通货膨胀率约降至9.4%。财政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下降到3.5%。据独联体跨国统计委员会1995年9月份公布的材料,这年1-7月,摩尔多瓦外贸出口和进口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7.5%和15.9%,增幅较大。由于出口大大超过进口,又有外汇储备其本国货币列伊几乎已成了可自由兑换的硬通货了。概括地说,该国1995年的经济总体形势比过去大为好转。 (三)第三类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虽然它们1995年的经济状况比上年要好些,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的降幅明显低于上年,但在该地区6国以及独联体各国中仍属最差之列。如白俄罗斯, 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继1994年下降20%后,该国政府于1995年初曾制定计划,使这年经济降幅减至1位数,为2-3%,但据该国官方公布,1995年头5个月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下降11%,降幅仍为两位数。其中工业和农业产值分别下降9%和14%,建筑业下降27%,基建投资下降9%〔8〕。 据独联体跨国经济委员会1995年9月公布,这年1-7月, 该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下降12%,其中工业产值下降9.6%,工业品价格上涨指数为14.4倍,商品零售额下降30%。其好的方面是1995年头7 个月该国居民货币收入为上年同期的12倍,比居民货币支出11.9倍高出一点。此外,其外贸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头7 个月它的外贸出口和进口比上年同期增长61.99%和25.4%,出口大大超过进口。 其通货膨胀率也比上年大为降低,1995年11月,它的通货膨胀率降为3.7%〔9〕。又如乌克兰, 1995年头7个月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下降11.3%,其中工业产值下降13.9%,工业品价格上涨指数为7倍,商品零额下降7.9%,外贸进口和出口分别下降8.2%和1.2%。据该国统计局公布,1995年头9 个月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下降12.7 %(上年同期国民生产总值降幅为22.6%),全年国民生产总额的降幅从1994年的23%减到12%〔10〕,高于其年初所订的降幅7%的计划。综上所述,1995年白俄罗斯和乌克兰, 虽然工农业生产下降速度明显放慢,恶性通货膨胀得到遏制,居民实际收入有所增长,经济也比上年有所好转,但总体经济尚未摆脱危机局面,经济降幅虽明显低于上年,但仍是两位数,在独联体国家中仍属最差之列,也比俄罗斯差得多(如1995年头9个月,乌、 白两国的工业生产降幅分别为10%和14%,而俄仅下降3%), 只有比战乱的塔古克斯坦和阿塞拜疆强一此(同期阿塞拜疆国民生产总值降幅最大, 高达1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