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曾断言:地中海是过去的海洋,大西洋是现在的海洋,而太平洋是未来的海洋。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强烈地吸引着世界各国和利益集团,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五大力量:中、美、日、欧盟、俄的利益交汇于此,日益壮大的东盟亦在此跃跃欲试。亚欧新型伙伴关系基本框架的确立源自双方的经济需要、战略利益和历史的传统交往和影响。亚欧关系新发展的意义不仅具有双向性的理念,而且也具有多向性的延伸:国际关系格局因此而产生新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的势头也缘此得到更广泛的拓展和加速发展。 今年3月在曼谷结束的首届亚欧会议引人瞩目, 它既标志着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亚欧关系驶入了正常化、制度化的轨道,又是建立面向21世纪新型伙伴关系的重要里程碑。亚欧会议不仅开辟了亚欧合作的新渠道,揭开了亚欧关系史上新的一页,更重要的是它加速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对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一、亚欧关系高速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进入90年代以来,亚欧关系得到迅速改善和发展,得益于下列三个主要因素:历史上业已形成的密切联系和传统影响,现实中经济的相互需要以及彼此借重的政治战略利益。 (一)传统交往和影响 亚欧两洲地域相连,悠久灿烂的亚欧文化在相互碰撞和交往中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几次亚欧交往的高潮。 早在公元前2世纪起, 著名的“丝绸之路”就对亚欧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的作用。17、18世纪,亚欧交往进入历史上第一次高潮。欧洲大批传教士来到亚洲。1702年,中国福建莆田人黄嘉略远渡重洋,定居巴黎,向法国人传授汉学,被路易十四任命为国王的汉语翻译,成为到西方传播东方文明的第一位中国人。西方传教士和东方使者们所传播的西学和东学,对推动当时亚欧社会进步产生了影响。“苟利于国,远近何论焉”,这是中国先辈们在东西学交流中留下的一条古训。[1]欧洲掀起了“中国热”, 东方文明影响了大批欧洲哲学家和思想家。 19世纪中叶以后,亚欧交往进入第二次高潮。欧洲经过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经济和军事力量急剧膨胀,西方列强的枪炮打开了亚洲大门,东亚大部分地区遂沦为欧洲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遭到重创,自顾不暇,大批东亚国家得以摆脱前宗主国的统治,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亚欧交往的第二次高潮至此告一段落。这一阶段是以欧洲殖民主义者对东方各国的掠夺、剥削、殖民化为特征的,东方文明蒙受了奇耻大辱。但欧洲的政治和哲学思想、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曾对亚洲社会的进步以及日后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1918年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中赞扬法国大革命“岂惟法人,19世纪全世界之文明如政治或社会之组织等,罔不胚胎于法兰西革命血潮之中”。[2]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爆发后,大批进步青年跋山涉水到法、 德等欧洲国家勤工俭学。他们中的许多人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在那里接受了马列主义,建立起革命组织——旅欧共产主义组织,走上了革命道路。 (二)东亚经济崛起掀起亚欧交往的第三次高潮 自8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过去10年内全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最快的前4名均为东亚国家,即中国、泰国、韩国和新加坡。 亚洲“四小”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1995年增长率为7.5%。 东盟国家增长率更高,1995年达8%以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 连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在90年代前5年,经济年均增长达11.8 %,5年进出口总额已超过10000亿美元。1995年已提前5年实现原定 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目前包括日本在内的整个东亚经济已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5%。在过去的12年中,东亚在世界出口额中的比重从18.5%上升到25%,在世界进口额中的比重从19%上升到27%,东亚10国1994年市场规模已达7487亿美元(不包括港、台地区)。据世界银行估计,今后10年间,东亚仅基础设施建设每年需求就将达1300——1500亿美元,10亿人口将拥有很大的购买力,其中4 亿人口在2000年拥有可供支出的收入将达到或超过欧美。东亚市场潜力巨大。 反观西欧,近几年来经济增长乏力,内需欠旺,货币体系不稳,高福利包袱沉重,失业率居高不下(失业人口高达1800万),社会问题成堆。在此情况下,欧盟亟需向外开拓市场,寻求缓解内部困难的药方。而东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无疑对欧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因此,从90年代初起,欧盟各国纷纷调整其对亚洲的政策,决心重返亚洲,从而使亚欧关系进入第三次高潮。 1993年德国总理科尔访问亚洲国家后,深感亚洲经济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回国后即要求展开“亚洲攻势”,德国政府的“亚洲政策”正式出台。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它在6 个领域(经济,双边政治关系和多边合作,科学与技术,文化、教育、社会政策方面的对话、政治宣传工作,环境保护,发展援助政策方面的合作)确定了发展同亚洲国家关系的具体措施。法国不甘落后,于1994年提出了包括10项措施在内的“法国在亚洲的主动行动”。 英国一份对 100 家公司的1993——1994年度利润额的调查表明,利润最大的地区是亚太地区。《独立报》称:“我们为什么不摆脱日益老化的市场的拖累,全力以赴地进入新兴市场呢?”[3]意、西、葡、比、芬、 瑞典等国也纷纷出台亚洲政策或召开亚洲问题研讨会,设立“东亚中心”以扩大与亚洲贸易。1994年7月,欧盟推出《走向亚洲新战略》文件; 把“加强欧洲在亚洲的经济存在”作为一项总目标提了出来。1995年欧盟先后制订了对日本关系新战略和《欧洲——中国关系长期政策报告》。此外,欧盟还正在研究同孟加拉、柬埔寨、老挝、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签署援助协议,并将发表与印度、东盟发展关系的新战略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