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社会民主党今年3月15日至17日召开特别代表大会, 中央执委、原财政大臣戈兰·佩尔松当选为党的主席。前任主席、首相卡尔松随后向议会递交了辞呈。当月21日,瑞典议会表决通过由佩尔松接替卡尔松担任首相。 新一代领导人 佩尔松现年47岁。1949年6月20 日出生在斯德哥尔摩南部温奥克一个工人家庭,并在那儿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兄弟姐妹5人。 父亲是位建筑工人。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佩尔松10岁时就在公园收集空瓶出售,以贴补家用。青年时期,他积极参加学生会的工作,17岁时涉足政界,担任了温奥克青年社会民主党主席,后曾在厄勒布鲁大学攻读社会学专业。1975年,他放弃了大学学业,前往中产阶级聚居地卡特琳纳霍尔姆市担任社民党主席。1979年他当选为瑞典议会议员。1985年回到卡特琳纳霍尔姆市任市议会议长和市政委员会委员。 1989年佩尔松进入瑞典政府内阁,出任副教育大臣。任职期间解散了犯有官僚主义的瑞典中小学管理委员会,代之以较为精干的中小学管理局,因而受到教育界的赞誉。1991年和1993年先后担任议会农业委员会主席、议会财政委员会副主席,并掌握了许多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1994年9月,社民党大选获胜,佩尔松于10月起担任政府财政大臣, 还任社民党最高领导机构执行委员会委员,在党内主要负责工业、贸易和经济事务。佩尔松年富力强,头脑清醒,办事稳重,富有才干,善于理财。在任财政大臣期间,坚定地执行政府制定的紧缩财政计划,使瑞典的经济财政状况得到明显改善。1995年8月社民党主席、 卡尔松首相宣布了他将在1996年3月提前辞职的决定,社民党选举委员会在去年12 月经过讨论最后确定佩尔松作为卡尔松首相的接班人选。 佩尔松于1994年同妻子离婚,有两个女儿。佩现已再婚。 内外政策主张 近年来,社民党内部在围绕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上观点不一,形成了“革新派”和“传统派”两大派。“革新派”主张继续进行经济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传统派”则主张恢复传统的高工资、高税收和高福利政策,反对削减社会福利。对此,两派争论不休,严重影响了党的团结。佩尔松作为社民党的一位资深党员,一直注意维护党的团结。出任政府首相后,在3月15 日举行的社民党特别代表大会上,要求全党加强团结,尽快消除内部分歧。在新一届中央执委中,佩尔松既注意吸收革新派代表人物、前副首相莫娜·萨琳,也接纳了传统派代表、总工会主席荣松和五金工会主席约恩松。由于佩尔松的努力,两派的矛盾与争执已有所缓和。 在经济方面,他重申社民党总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的目标不会改变。他强调要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决定福利水平,严格掌握财政和预算。为了不导致通货膨胀和更高的财政赤字,他告诫工会不要坚持高工资的要求。社民党还决定采取多种措施,在确保国家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争取到2000年把失业人数减少一半;从1998年起将失业者所获补贴从其原工资的75%提高到80%;同时准备让雇主和雇工双方协商解决缩短工时问题,如不成,再考虑通过立法解决。 在对外政策方面,佩尔松政府将重点放在欧盟的发展和欧洲安全新格局的建设上。它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努力开展建立以己为核心的包括北欧四国和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内的“环波罗的海圈”的外交活动。在防务方面,继续奉行不结盟政策,坚持不加入北约。同时反对搞地区防务,拒绝英国提出的关于瑞典等北欧国家应与波罗的海三国结成一个共同的防务联盟的主张。但主张通过让波罗的海三国加入欧盟,让欧盟、北约和美国参与三国的防务,来解决未来的波罗的海地区的安全问题。认为波罗的海三国加入欧盟有利于巩固瑞典的安全屏障,平衡欧盟内德、法、英等大国力量。在与欧盟关系上,佩尔松政府表示除少数涉及“重要国家利益”的问题外,瑞典对失业、和平与平等等问题不再要求拥有否决权。在中瑞关系上,对两国近年来高层互访频繁,经济、贸易、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双边关系都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感到满意。佩尔松表示,希望两国更紧密地进行合作,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 舆论认为,佩尔松出任首相有利于实现新老两代领导人的平稳过渡。但他领导的新政府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严重的失业问题,急需改革现有的福利制度,公众对瑞典是否加入欧洲货币联盟有争议,处理拆除核电站问题,等等,这些对他能否成功、顺利地完成其任期无疑是重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