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霸权、批判精神和资本主义世界为主要视野,以葛兰西、沃勒斯坦、科克斯等人为主要代表,内容十分广泛。本文试就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几个主要观点进行简要的梳理和评析。 一、霸权 霸权在许多情况下其实应该理解为“领导权”,是一个中性词。只是由于它具有“支配”的含义,便被蒙上了一层“贬义”的色彩。比如罗伯特·基欧汉就把霸权解释成一种单一的支配世界的力量,认为霸权是指一国拥有足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操纵国际体系的运作。在经济领域里,他“把霸权的概念界定为物质资源上的优势”①。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界定霸权概念时,认为霸权就是“一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的规则以及自己的愿望(至少是以有效否决权的方式)施加于经济、政治、军事甚至文化领域中去”②。科克斯认为,霸权就是权力、认同与制度的三位一体的世界秩序。就目前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普遍采用的霸权概念而言,基欧汉和沃勒斯坦关于霸权的定义具有普遍的权威。但是,他们的霸权定义在重视霸权国的支配地位,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里的支配地位的同时,却忽略并弱化了霸权的领导含义,以及在文化领域里的重要地位。 安东尼奥·葛兰西作为20世纪意大利的著名思想家,西方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在他的一系列理论著作中隐含着丰富的国际关系思想,其中就包括他对霸权概念的诠释,对后世的国际关系思想及其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客观地说,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乃至他所有的思想,都来源于他的哲学—实践一元论哲学观。作为一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对哲学的思考是为了革命的实践,他所提出的理论则是为了指导实践。在葛兰西看来,以往的哲学只关注了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的一面,却忽视了实践哲学所强调的改造世界的一面。正是实践哲学首次将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将理论与实践、哲学与历史、先进的思想与人们的利益及需要愿望和行动统一起来,“它在理论和实践、思想和行动之间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③。客观世界的动态性特点和实践的动态性本质决定了实践哲学是一种动态的哲学。由于葛兰西正好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他的理论因而也就具有了动态的特点和创新的精神,无论是他的国家理论、领导权(霸权)理论、阵地战思想,还是他的市民社会思想,都具有动态性和开拓性的特点。 “冷战”结束以后崛起的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行为主体间的实践活动形成共有观念,共有观念形成文化,文化决定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这与葛兰西的思想存在许多共同之处。首先,两者都实现了对主流理论的批判和超越。葛兰西的国际关系思想(霸权理论)是一种“反思的”思想,是对当时理论解释“贫乏”的一种超越性的思考,对当时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分析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同样是一种反思的理论,许多在“冷战”时期难以解释的国际关系现象,都能在建构主义那里找到比较合理的解释。其次,两者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葛兰西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认为“领导权(霸权)”的获得必须通过实践,并采取“阵地战”的方式,没有实践就没有领导权(霸权)。建构主义则认为,共有观念的获得也只有通过实践,共有观念形成文化,有文化才有文化“领导权(霸权)”,实践是其理论的基础。再次,两者都强调非物质因素在理论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葛兰西的“领导权(霸权)”、“市民社会”的思想基础是文化、教育和人际关系等因素,这和建构主义所强调的文化、观念等因素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发现通过对文化等非物质因素的理解,可以实现对理论的创新,并解释许多物质主义所不能解释的现象,从而实现各自的价值。最后,无论是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还是温特对霸权的理解,两者都将归结点落实到行为体的变化上。葛兰西希望通过获得对“市民社会”的“领导权(霸权)”,从而实现“政治社会”的变更和取得革命的胜利,继而在新的政权里形成新的“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领导权的主体及其客体也将随之发生质的变化。建构主义则认为,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不是不可改变的,通过三种无政府状态文化(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的递进转变,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就会得到重新建构。④ 葛兰西作为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作为意共代表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书记。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他通过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革命的遏制作用,提出了“领导权(霸权)”、“阵地战”等原则性思想,这是一种极富哲理性的思辨理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毋庸置疑,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时代的局限性,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也存在着一些缺憾和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葛兰西的历史观中还存在着唯心主义的因素,过分夸大了文化、意志和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过分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在论及文化领导权(霸权)问题时,葛兰西也只看到诸多政治行为体有意识的行动如何影响不同群体之间矛盾的或合作的关系,却忽略了无意识的行动及未有预期的后果对身份认同、社会运动及权力关系的影响。⑤ 二、世界体系 一般认为,现代世界体系论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等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起来的。究竟什么是世界体系?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经济实体,“它的范围囊括了帝国、城邦和民族国家。它是一个‘世界’体系,并非由于它囊括了整个世界,而是由于它大于任何从法律上定义的政治单位。”“它还是一个‘世界经济体’,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文化联系而加强的,并且终于由政治安排甚至联盟结构而加强的。”⑥由此可见,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是一个由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实体,而且主要是一个经济体。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主要有以下内容:⑦ 其一,现代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体系,它建立在单一的劳动分工之上,具有周期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以单一的世界经济作为其存在的基础。现代世界体系具有中心、半边缘、边缘三个层次结构,这个体系存在着不等价交换机制,“中心区”通过对“边缘区”的不等价交换从“边缘区”聚敛财富,使“边缘区”的财富流向“中心区”。 其二,世界体系是一个多重的国家体系,是一个充满阶级斗争的体系,同时也是一部霸权兴衰史,世界体系的发展还为自身孕育了一种“反体系”的力量。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关键是认为世界体系中存在着两个范畴的运动,一个是阶级范畴的运动,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抗争,其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另一个是地理范畴的运动,即“中心区”和“边缘区”的对立和依附,其基本动力则是不等价交换。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所以能在16世纪诞生并发展至今,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存在着三重阶级结构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两重阶级结构。三重结构的存在实际上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稳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下层阶级总是力图通过消除中产阶级来破坏上层阶级所拥有的特权。所以,资本主义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斗争,但迄今的发展却是渐进的、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壮大了自己,并周期性地出现了一些“霸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