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55(2006)05-0001-06 关于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属性,学界一直颇有争议。齐默恩认为,“国际关系研究横跨从自然科学到道德哲学……的整个领域”。他不是把这个领域定义为一个单一的科目或学科,而是“视其为同一视角下若干个科目的集合”。①昆西·赖特认为它是一新兴的正在形成中的学科,而莫顿·卡普兰则坚持认为它缺乏作为一门学科的特征,因为它没有政治学那种综合科目的共同学科核心可供进一步拓展,他更愿意将其视为政治学的子学科。②马丁·怀特更是认为只有国际关系史而无国际理论。③斯坦利·霍夫曼则认为“试图确定社会科学研究范围的争论毫无意义”,因为“社会关系中并无永恒的本质”。④就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而言,从历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与贯通,到历史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学的汇聚与融合,再到沃勒斯坦倡导的统一历史社会科学,均体现了鲜明的跨学科乃至超学科特性。这一特性是如何形成的?各自的逻辑是什么?有何解释力和缺陷?这是本文力图回答的问题。 一、几个概念:学科、学科性和跨学科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需要厘定几个基本概念:学科、学科性、跨学科、多学科与超学科等。 1.学科(discipline)。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学科是指“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⑤这是一种相当中性的描述,它强调通过学问的性质来分类。这一界定存在着一个未言明的假定:学科内的一致性以及它与其它学科之间的鲜明差别。这一学科属性得到人们的认同,并从制度上得以巩固,即它在大学和学院中取得了系的地位。是否每一学科均具有如此简明的独特性?学者们对此存在诸多疑问。沙姆韦与梅瑟—达维多从词源意义上考察了学科一词的历史演进,发现其有诸多内涵。从词源和学科发展历史来看,“此名称并未揭示知识是透过对知识生产者的规范或操控而产生的,也没有说明门徒训练会产生普遍接受的学科规训方法和真理”。⑥学科并非完全由其内在逻辑所造就的,知识后面的权力要素、知识的组织和生产的历史特殊性均影响着学科的内涵及其变迁。大卫·朗也认为,学科之间的区别是基于历史事件、社会和政治权力以及官僚政治的惰性。⑦从这一意义上看,学科的分化既是学科内在属性的体现,它又具有社会建构的特点。 2.学科性(disciplinarity)。学科性是对学科特性的一种概括。大卫·朗区分了两个层次上的学科性,即原子论的学科性概念和进化论的学科性概念。⑧所谓原子论的学科性(atomistic view of disciplinarity)是指,各学科是分离的,功能上是同样的,它在本质上是不变的。这暗示着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划分为“不连贯的知识包”(discrete packets of knowledge)。所谓进化论的学科性(an evolutionary view of disciplinarity)是指各学科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其范围可扩大也可缩小。进化论的学科性是动态的,它表明学科是由社会世界所构成的。 3.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ity)和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ity)。“interdisciplinary”常常被翻译为跨学科和交叉学科。这一词常与多学科和超学科相连。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奥地利学者J.詹奇对跨学科、多学科以及超学科进行了区分,“多学科是低层次的、利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跨学科是中等层次、多门学科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合作研究;超学科则是高层次的、不存在学科界限的统一研究。”⑨大卫,朗也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所谓多学科,即采用多学科的视角透视社会科学中的一个主题、事件或现象,其潜在的含义是单一学科视角不足以完整、全面地呈现整个现象的真实画面。⑩多学科的透视给人以全面而丰富的认知,但是它没有解决以下问题,即到底是哪一学科或方法最为本质地描述了其分析对象,哪一学科的论述更具说服力,当各学科对同一现象或事件做出各有侧重的甚至是相互冲突且不可通约的回答和解释时,我们如何来评价和选择。这说明多学科所遵循的是一种机械式的加法原理,但它们之间是否能够互为补充或融合则尚未可知,多学科恰恰体现了各学科惯用思维的差异。朗指出,严格意义上的跨学科,其标志是两学科之间存在重合的实质的主题或相同分析层次,当学科之间的边界被打破后,需要两者合作与联合。(11)与多学科不同,跨学科具有更具体的研究对象,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合作,跨学科形成了不同于原来学科的特点。跨学科“不是机械的掺和与凑合,而是有机的化合”,已经形成的新学科(交叉学科)不可以还原为单一学科,虽然有一定程度的还原性。(12)在学术界,超学科有两种意思。其一是,超学科被人认为是学术帝国主义,即某一学科的方法、理论、术语和研究成果都可以转移到其它学科,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曾经拥有类似的地位。其二是,超越学科划分,成为一种统一的学科,即沃勒斯坦所言的“统一的历史社会科学”。这一意义的超学科实质上是要求放弃多学科划分,从而也被朗称为“非学科(adisciplinarity)”。(13) 二、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跨学科的形成和特点 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的跨学科特征是如何出现的,其学科交叉特点何在?下面展开分析法国学派(以雷蒙·阿隆为代表)、英国学派、批判理论、世界体系论的历史社会学方法和思想的跨学科特点。 1、阿隆的历史社会学方法与学科交叉。霍夫曼非常推崇阿隆为法国的国际关系学成为自主的学科所做出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外交政策和国家间关系是历史学家、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研究对象。通过横跨历史、法律、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阿隆几乎是独自创建了自主的国际关系学。在阿隆的设计中,该学科由连贯的、精确的问题体系构成,其目的是使得恒定的规则与具体的原初性社会行为的变化形式可以被理解。(14)传统的法国国际问题研究具有鲜明的历史学、法学和经济学特点,而阿隆为其添加了政治学和社会学要素,并推进了国际关系学的学科自主性。阿隆将韦伯的历史社会学方法融入到国际问题研究中,这一跨学科交叉和融合是与他的学术背景和生活阅历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