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拉丁美洲国家普遍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到50年代后期,在部分拉美国家中,这一模式的运作已面临困难。60年代中期起,拉美国家提出实施进口替代与促进出口相结合的方针,不但没有考虑放弃原来的发展模式,而且在促进出口方面取得的进展也相对有限。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之后,拉美国家又普遍走上高额负债的发展道路,虽然在70年代继续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却再度延误了发展模式的转换,并导致了80年代的债务危机。1982年债务危机的爆发,迫使拉美各国围绕着对外支付问题采取种种应急措施。直到80年代中期,彻底转换发展模式的课题才真正被提上拉美国家的议事日程。可以说,这一模式转换延误了20~30年的时间,而且是在由债务危机引发的一场结构性发展危机的背景下极其被动地进行的。拉美国家采用的新发展模式被称为“外向发展”模式或“出口导向”模式。由于改革进程的差异,拉美国家建立新发展模式的进度是参差不齐的,普遍认为,智利和墨西哥处于先行地位。人们对于外向发展模式或出口导向模式这个名称并不陌生,但这个模式在拉美国家的确立却具有某些特点,并意味着拉美国家的经济运作方式和社会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对进口替代模式的评估 最近若干年来,拉美经济学界发表了大量文章,分析和总结战后时期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这些分析和总结自然都逐步集中到对发展模式的评估上来。人们并不否认战后初期拉美国家选择进口替代模式的必然性及其产生的积极效果,但普遍认为,最基本的教训在于这种模式在拉美国家延续的时间过长。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尽管拉美国家之间在资源禀赋、经济规模、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但进口替代模式具有一系列共同的、相互关联的结构性特点,使长期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都无法摆脱这些特点的影响〔1〕。 这些特点可大体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 ⒈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专门化 拉美国家在进口替代模式下的工业化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对国际贸易的参与继续依赖于原料和初级产品,因而对外部门继续受制于这些出口商品国际需求的起落和价格的波动。即使在提出促进出口的方针后,出口的制成品也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初加工产品。 ⒉发展的内部动力来源于消费 鉴于出口商品需求与价格的波动,经济增长的内部动力主要靠国内公共与私人消费的不断扩张。这种消费扩张则由工业化、城市化过程所引起的收入增长与新社会阶层涌现所推动。因此,包括大量公共投资在内的国内投资被引导到扩大消费需求和公共服务方面。 ⒊模仿性消费模式 拉美国家的消费模式具有高度模仿性特点。以消费扩张为基础的经济增长被引导到以本地生产去满足人们对类似于发达国家消费品的需求。公共开支也对此种倾向起支持作用。 ⒋生产部门互不衔接、配套 在增长活力依赖国内消费,而消费又具高度模仿性的情况下,生产布局追逐消费潮流,形成互不衔接、互不配套的局面。生产过程日趋复杂,资本密度越来越高,规模不断扩大,单位产品投资量很大,生产能力却得不到充分利用。生产成本既高,保护程度就大大超出正常水平。 ⒌抄袭国外技术 迫不及待地要在国内形成发达国家那样的消费水准,导致肤浅地和代价高昂地吸收进口技术,而不能使本国技术能力获得相应发展,也不利于技术进步的推广,最终使本国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⒍本国企业界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方面软弱无力 在代表技术进步的产业部门中扮演主角的不是私人企业主,而是国家。私人企业主的积累能力和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都很低。他们的巨大储蓄能力转化为超前消费、金融投机或购买国外资产,更具食利性而缺乏企业家行为。 ⒎国家充当主角 企业界由于作为不大,把发展投资的核心地位让给了国家和外国资本。即便在动员私人资本向战略部门投资时,也得伴之以公共资本几乎无偿的转移,过度的保护,或者名目繁多的补贴。 ⒏农业的二元结构 高效益的用于出口的农业企业和为国内市场服务的各种家庭农场,与从事自给自足农业的大量农民阶层长期并存。二元农业的持续存在,导致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急剧城市化过程。 上述特点引起一系列结构性失衡。例如,出口购买力增长总是赶不上进口需求的增长,贸易赤字就成为一种结构性趋势;投资需求总是超出国内实际储蓄能力;引进技术的需求总是大大超过本国技术能力;生产企业间的技术差距不断加大,落后企业的改造始终是一大难题;劳动力的拥有量总是大大高于实际需求量,而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却始终高于供给;扩大生产能力的投资与消除结构性差别及失业的投资这二者之间,从来得不到兼顾;国家投资与社会支出不断扩大,形成一种结构性的财政脆弱性。 鉴于上述基本共识,拉美经济学界认为,拉美国家转换发展模式早已势在必行。 二、旧模式的瓦解 智利军政府在1973年执政后即着手进行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改革。可以说,智利是拉美率先试图彻底改变发展模式的国家。当时它的改革具有3个基本特点:一是大力扩大出口; 二是力图形成一个收入分配更加集中的国内市场;三是建立权威主义政府。这种改革模式曾一度被阿根廷、乌拉圭等国仿效。然而,就在智利经济改革起步的同时,拉美地区受到了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拉美的石油进口国贸易赤字激增,通货膨胀加剧;少数石油出口国则因此而财源广进。但不论是哪一类国家,都由此而进入大量利用石油美元的负债增长期,智利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