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向政策”出台的原因和目的 国家的外交政策是根据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实现基本的战略目标。印度独立以来,其对外政策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从尼赫鲁时代的不结盟政策和理想主义到英·甘地的注重实力和现实主义;从拉·甘地的睦邻友好政策到拉奥的经济外交;从与周边国家修好的古杰拉尔主义到印度人民党联合政府和国大党政府的大国外交和全方位外交。总的来看,印度对外政策越来越务实。而“东向政策”(Look East Policy)则是印度务实外交最明显的体现。 印度提出“东向政策”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印度提出“东向政策”是在1992年,几乎与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同时出台,其目的是为印度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服务。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两极格局的消失和苏联的解体使印度失去了战略依托,巴基斯坦与美国的关系也开始疏远。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分量上升,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1991年拉奥出任印度总理。此时印度经济几乎瘫痪,特别是外汇危机尤其严重。面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拉奥决定实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开放的重点是开展经济外交和大国外交,同时提出发展同东盟国家关系(后来扩展到整个东亚和澳新)的“东向政策”。印度期望通过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得到更多的资金、技术及贸易机会。 其次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与此同时,区域集团化也迅速发展,而区域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印度参加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环印度洋经济合作组织就已开始运作,但长期以来无所作为。特别是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由于印巴两国对立,关系长期紧张,经济合作难有进展,经常陷入僵局,连峰会都难以如期召开。而东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并在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区域政治、经济、军事合作方面成为范例,这对印度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与东盟这个充满活力的国家集团发展关系,有助于印度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亚太经济发展进程。 再次是中国因素的影响。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外实行睦邻友好政策,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的关系大为改善,经济合作不断发展和扩大。中国经济和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健康快速发展,使处处事事都要和中国比较的印度决策者感到了危机和压力,搭上东盟这趟快速行进的列车就成了他们的选择。另外,印度还有军事和安全方面的考虑。1991年拉奥政府上台时正值冷战结束不久,俄美两国开始从东南亚收缩战线,印度认为这将导致东南亚出现“真空”,担心中国会乘机填补这个地区的战略真空。因此,印度推行“东向政策”,便是其大国战略和对“中国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尽管印度在中国之后也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希望与中国展开“健康的竞争”,但印度国内认为从长远看中国是印度竞争对手的观点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国外报刊的文章在论及印度与东盟的关系时也常会强调“中国因素”的作用。部分国外战略分析家认为,印度“东向”的目的之一,就是削弱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扩大印度的影响。例如,2001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越南、印尼的访问,就被认为有明显的“中国因素”的政治含义①。 2006年1月11日,印度外交秘书萨兰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发表的演讲中, 阐述了“东向政策”产生的背景,认为是印度和亚洲在命运和利益上的一致,导致印度推行“东向政策”。他说:“印度的命运与亚洲的命运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一角度看,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是我们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而追求合作构建泛亚洲地区主义是我们的外交政策关注的一个主要领域。在亚洲大陆的地缘政治中,地理赋予印度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我们的足迹到达了远远超过南亚的地方,我们的利益横跨亚洲的不同次区域……正是这一地缘政治的现实和我们关于加强地区合作互利互惠的信念,维系了我们积极致力于从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到上海合作组织的地区一体化的热情。”② “我们认为,在我们朝着经济进步推进之时,整个亚洲,尤其是东亚,已经成为一个天然的合作伙伴。一条共同的线将我们结合在一起……我们在这一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共同的命运。”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十多年以前,我们启动了‘东向政策’。现在,这一政策成为印度外交政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东向政策’并不仅仅是一项对外经济政策或一条政治口号,而是印度在观察世界和自己在日益发展的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时的一项战略转变。它也是我们关于东亚的发展对于印度的安全和发展具有直接因果关系之认识的一个宣示。因此,我们积极参与营造一条与东亚之间的友谊和合作的纽带。”④ 印度实施“东向政策”,最初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希望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联系,吸引外资,扩大市场,分享快速增长的东南亚经济的繁荣。进入21世纪后,“东向政策”中针对中国的安全考虑增多,“东向”的范围也从东南亚扩展到整个东亚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从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来看,印度实施“东向政策”的大目标是:发展与东南亚和东北亚国家的关系,积极谋求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力求早日融入亚太,参与亚太经济发展进程,通过发展与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发展印度的经济,增强印度的综合国力,提高印度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早在印度独立之前,尼赫鲁在其《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就宣称:“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有声有色,要么销声匿迹。”⑤ 他预言,“在将来,太平洋将要代替大西洋成为全世界的神经中枢。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也将要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在那个将要迅速发展起来的世界的一部分,它的地位在经济上和战略上是重要的。”⑥ 独立以来,印度历届政府都把尼赫鲁的“有声有色”的大国理想作为印度的根本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可概括为政治上追求“大印度联邦”,确立亚洲中心地位,争当有影响力的大国,经济上实现现代化,至2020年成为工业化国家。很明显,加强与东盟合作的“东向政策”是印度实现其大国梦的重要具体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