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06)02—0034—05 印度是一个拥有11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缘战略位置和蒸蒸日上的经济实力,它在当今世界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研究印度外交战略的形成、转变和态势,对于把握国际局势发展的脉络,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妥善处理中印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大国化的外交理念 印度的大国意识根深蒂固,由来已久。这既与它的历史密切相关,也与它本身的幅员、人口、曾经享有的外交辉煌等因素密切相关。印度是东方文明古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化宝库做出过重要贡献。直至今日,印度的哲学、宗教仍在对世界上众多的民族产生着强大的影响。它又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面积世界排名第七,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的最新统计,印度的人口现已达到11.1亿,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超级大国”。早在民族解放斗争时期,印度的反帝反殖运动就已经成为亚非国家的榜样;后来,在亚非拉地区各国的民族独立事业中,它继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它特有的影响。 早在独立前夕,印度的开国元勋尼赫鲁就抱有极其强烈的大国理想,即把印度建成一个强大、统一、受到国际社会尊重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世界大国。他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明确提出,“印度以它现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他在对全国发表的一次广播讲话中甚至提出,不能把印度与巴基斯坦等量齐观,而应与美国、苏联和中国相提并论。他还说,“由于历史的其他的许多因素,印度不可避免地要在亚洲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印度还是各种倾向和力量的交汇点,也不妨称其为东、西方之间的交汇点”,“印度是潜在的伟大民族和强大的国家。这不是我们的什么野心,这仅仅是一个事实”。尼赫鲁的思想一直作为印度外交战略的重要指导原则发挥着作用。在冷战时期,正是在这种外交战略的指导下,印度与其他几个有影响的国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并在美苏对抗的大背景下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尽管冷战后的印度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当年尼赫鲁外交思想的束缚,但其追求大国地位和身份的强烈愿望却是一脉相承的。 近年来,随着印度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外交工作不断进展,印度的大国意识进一步强化。2005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750亿美元,进入世界10强的行列。如按照购买力平价的方法计算,则达到4.01亿美元,列为世界第四。印度军队的人数在世界上排名第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程度正在加强。随着国外采购和自行研制的加强,高科技含量的武器大幅增强了印军的战斗力。1998年5月,印度在不到48小时之内连续进行5次不同当量和性质的核试验, 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核武器国家。印度已经拥有较为可靠的最低限度核威慑能力。印度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科技队伍不断扩大,在不少高科技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其遗传工程、空间技术的成就引人注目,特别是在计算机软件方面是仅次于美国的“软件超级大国”。在外交舞台上,印度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处于历史最好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对自身成为世界大国的憧憬变得日益清晰。 在上述诸种因素的大力推动下,印度人争取大国地位的信心明显加强,底气充足。按照印度的理解,所谓与其领土面积和国际地位相称的标准就是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2004年3月12 日瓦杰帕伊在《今日印度》举行的论坛上发表题为《未来印度:建设一个印度世纪》的演讲中,含蓄地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在世界事务中为印度赢得一席之地”。而印度现任总理曼莫汗·辛格在这个问题上的表述则比较明确,那就是要求“入常”。2004年9月23日,他在第59届联大会议上发言说:“我认为印度有资格说我们已经明确地意识到未来的责任。印度正在一如既往地向前发展,正处于经济、技术和发展转变的前沿”,“对于即将出现的各种关键性问题,我们将会提出相应的针对性政策加以解决。我们有实力也有能力将这些政策付诸实际,参与到重构一个充满正义和活力的世界新秩序中去”。正是在联大的这次会议上,印度与巴西、德国、日本一道,共同发表联合声明,要求成为“扩大后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理候选国”。近几年来,印度战略圈内更有不少关于印度国家定位的议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认为印度是“世界六大力量中心之一”。由此可见,“加入国际社会的管理层”或“坐进国际社会的贵宾席”已经成为印度国家战略的重要目标。 印度大国化的趋势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例如,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就指出,“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布热津斯基在其名著《大棋局》一书中,把印度与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并列为世界上“主要的和活跃的地缘战略旗手”。2005年,包括布什总统在内的美国多位高官公开提出“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世界大国”之后,国际舆论出现对印度地位的热评。 转型中的外交政策 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前苏联的瓦解,整个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冷战早期有所不同,综合国力较量中经济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而这一点恰恰是印度的弱项,使印度的战略地位和国际形象显得相对黯淡,印度对自己国家的定位一度感到茫然。但是印度很快清醒地意识到,只要它的外交战略能够适应冷战后的战略形势,及时调整自身的外交政策,就可以取得较大的主动性。而事实上,印度的外交政策确实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 其一,印度外交政策的最大变化是从抵触西方到接近美国。在冷战时期,尽管印度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但基本上是倾向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与美国的关系呈现出“起伏不定”和“相互疏远”的状态。特别是1971年与苏联签订涵盖军事安全领域的《印苏和平友好条约》以后,印美关系明显疏远。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后,美国将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视为对付苏联的“前线国家”,向巴提供大量军事经济援助,而印度则进一步偏向苏联,印美关系更形紧张。其后,南亚地缘战略的基本格局是以巴基斯坦和美国为一方、以印度和苏联为另一方的“双打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的外交政策带有明显抵触西方甚至是反西方的色彩。印度著名战略家拉贾·莫汗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是欧美之外最推崇西方政治价值观的国家。但是印度独立后的经济和外交政策都是与西方对抗的,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投票反对美国和西方的次数比苏联都多。”很多人都认为,“向美国说‘是’对印度来说是困难的”。而到了90年代,印度不得不重新认识美国对它的重要意义,开始重新确定自己同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关系。进入新世纪以后,美国不断加大拉拢印度的力度,印度也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充满潜力的大市场”、“信息产业的人才银行”相号召,为两国关系升温造势。印美关系开始密切,美国“成为印度的首要战略目标”。2000年,印度邀请克林顿正式访印。这是美国总统在时隔22年之久对印度的首次访问,足以说明两国关系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当时,两国签订了指导21世纪印美关系的框架文件,双方一致同意建立“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设性、经济上有成果的新型伙伴关系”。2003年,印美开始推动“战略伙伴关系后续行动”,印为换取美方解除在民用核技术、空间技术、高新技术和导弹防御技术方面的出口管制,对美国的态度明显软化。2004年10月,双方又讨论了“战略伙伴关系后续行动”第三阶段的内容,明确双方在生物技术、纳米技术、高级信息技术和国防技术方面开展合作的意愿。2005年7月, 印度总理曼莫汗·辛格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由于印度承诺对军用和民用核设施进行分离,美国承认印度是“一个拥有先进核技术的负责任的国家”,使两国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