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6)04—0049—06 冷战结束以后,国家间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体系结构处在不断变化的过渡阶段。本文试图从联合国投票变化的角度透视冷战结束后的国家间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的演变情况,并试图从中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 投票分析的范围及其局限性 作为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是多边外交的重要舞台,是成员国国家利益协调交换的场所。各个主权国家在联合国的投票行为受到各自认知的国家利益的驱动,因而,多边舞台常常是成员国实现其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的工具。各国在联合国政治和安全事务中采取的合作或不合作投票行为都是受国家间关系的当时状况制约并服务于国家间的双边关系。因此,考察一段时间里联合国投票格局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家间关系演变的趋势;而对不同问题领域里的投票格局进行分析,不仅可以考察不同问题领域内国家间关系的现状,还可以分析影响国家间关系的各种因素。 本文选取1990~2004年15年间联合国投票的4组数据进行分析。 第一组数据包括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一致表决通过率的比例,并与冷战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以此观察冷战结束后国家间合作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二组数据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投否决票的情况,以此观察“五常”合作现状以及与国际力量结构的关系。第三组数据表现联大在一致表决之外的投票情况,特别是各国与美国投票表决一致的比例情况,透过这些比例情况,观察各主要大国与美国之间的认同程度以及所反映出来的关系现状。第四组数据主要是在不同问题领域里的投票一致率情况,特别是在关乎美国重要利益的事项上各主要国家与美国投票的一致率情况,以此观察各大国与美国之间利益的关联程度以及它们在不同问题领域内合作程度的差异,并分析导致这种差异背后的因素。通过这4组数据, 可以从一个侧面观察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就影响国家之间合作的结构与进程因素进行分析。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加强了对联合国的研究,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但对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投票状况的系统研究相对缺乏,对各种投票数据的积累和整理工作也严重不足,这种研究状况与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国外对联合国的投票研究和数据积累工作早就开始。除了联合国本身外,设在纽约的全球政策论坛目前是最重要的关于联合国研究与咨询的机构之一,其网站专门设有数据库,提供详细的关于历年投票的情况。美国国务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向国会提交关于联合国投票表决情况的年度报告,这些报告对系统研究联合国投票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① 国外一些大学的图书馆也有专门的联合国投票情况的资料积累,但进入这些数据库需要具备相应的资格。国外对联合国投票情况的研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模式分析,主要研究投票格局和趋势的变化;另一种是政策与投票行为相关性分析,主要研究某一国家的对外政策对其他成员国投票行为的影响。② 目前国内这两种类型的研究都明显不够。 本文属于第一种模式分析,目的在于通过考察1990~2004年联合国投票格局的演变,梳理和分析冷战结束后15年里大国关系的变化脉络。这种研究的优势在于通过数据和图表说话,直观性强,对变化程度的把握相对具体,有较强的说服力。其局限性在于模式分析只能反映投票的格局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映出来的国家关系状况。对于变化影响因素的分析也只能从相对宏观的国际结构和进程因素加以分析,至于各国投票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利益的把握,需要增加新的变量加以解释。投票行为与某项政策相关性分析可以弥补模式分析的不足,但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二 联合国投票模式的变化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联合国投票模式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其中4组数据值得观察: (一)不论是安理会还是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的比例都大幅度增加 冷战期间,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导致联合国内不论是安理会还是联大协商一致的投票比率一直相对较低。在安理会,1946~1964年的18年间共通过决议199项,协商一致的决议数仅为11次,占全部的5.5%;1965~1971年间,通过的决议数为102,协商一致通过数为41,占40%;1971~1976年间,协商一致的比率上升到47.5%。③ 冷战结束后,安理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的比例大幅度提高。1991~1992年,这一比例迅速上升到93.4%。④ 此后一直保持在这个较高的水平上。例如,1997 年该比率是93%,2001年是94%,2004年是93.2%。⑤ 冷战结束后,不仅安理会协商一致通过的决议比例大增,联大一致通过的决议比例也一直较高。2004年,在联大282项决议案中,213项是一致通过的,占75.5%。2002年为78%,2001年为77.7%,2000年为76%,1999年为76.9%,1998年为78%,1997年为75.2%,1993年和1994年都达到了77.4%,1992年为73%,1987年为60.6%。⑥ 这组数字表明,冷战期间因两极对抗导致的协商一致比率较低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否决票比例下降,非正式磋商大大增加 冷战期间,美苏为了各自利益频繁使用否决权。据统计,从1946~1989年,5个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共行使否决权239次,其中苏联使用最多,达119次;美国次之,共67次;两国共占77%,苏联约占50%,美国约占28%。⑦ 这种情况使联合国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变成了美苏两国斗争的场所和工具。除美国和苏联外,英国所投的否决票数为32票、法国18票、中国3票(包括1955年台湾地区占据该席位时所投的1票),各自所占的比例都较低,分别是13.3%、7.53%和1.25%强。按照每一个10年划分,1946~1955年期间,共83 张否决票,1956~1965年为31张,1966~1975年为33张,1976~1985年为60张,1986~1989年为32张。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