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89(2006)02—0001—06 国内外历史学界和国际关系学界早已习惯性地将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视为轮流坐庄式的大国间的霸权轮替。确实,在霸权者与挑战者的名单上,有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前苏联)、日本和美国,它们似乎是各领风骚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是霸权者。但是,在我看来,霸权轮替从来不存在,在过去400年(1600~2000)中,只有一种霸权,那就是英国式霸权。 一、重新审视霸权轮替理论 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标志,历史学家将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当作是全球化的开端。[1] 我个人并不挑战这种划分,但是全球化的真正开启应该是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事情,是资本主义的商业经济将世界每一个角落联系起来,不再存在世界体系中的世外桃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更愿意将尼德兰革命作为全球化的开端,因此,1600年应该是更具历史意义的分水岭。争论历史的分水岭虽然不是本文的主旨,但是对于我们重新认识霸权问题却是重要的。 1500年以来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就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所谓的大国争霸而导致的霸权轮替。在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者看来,由于经济、技术和军事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是老霸权衰落和后来者居上。据此,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霸权周期理论和霸权轮替之说。 根据著名的莫德尔斯基的霸权周期理论,每个大国都受到霸权的诱惑,为此进行全球战争而成为大国,之后因为权威丧失和权力分散而被新霸权取代。[2](P.36) 根据沃勒斯坦的周期模型,霸权的成长与衰落分为霸权的崛起、胜利、成熟与衰落四个阶段。莫德尔斯基和沃勒斯坦都认为1500年以来只有4个霸权国家,即哈布斯堡王朝、荷兰、英国和美国。这显然是一种为了建构分析模型而进行的简约化处理,因为20世纪上半叶是群雄并举的年代,20世纪下半叶是美、苏的两极时代。因此,细分起来,1500年以来的历史应该有更多的霸权周期和霸权轮替,用表1表示如下: 表1 霸权轮替周期表 周期轮次大致年份 霸权者挑战者 第一轮 16世纪哈布斯堡王朝 法国、荷兰、英国等 第二轮 17世纪荷兰 西、法、英等 第三轮 18~19世纪英国 法、德、俄、日等 第四轮 20世纪上半叶 英、美、德、日、苏、法—— 第五轮 20世纪下半叶 美国、苏联中国? 第六轮 1990年以来美国 俄国、中国? 从表1可以知道,500年以来的霸权国家至少有8个,而不是4个。据此,国际关系学界就认为,国际关系史就是霸权国家轮流坐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霸权的更迭就像王朝更迭一样正常,都具有时限性或周期性。这一思维贯穿于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和很多其他的国际关系论著中。无论是4个霸权国家还是8个霸权国家的划分,说到底都是霸权轮替说。沿着这种思路,沃勒斯坦和肯尼迪的必然结论是,美国早已经开始衰落。[3](P.623—648) 不曾想,1990年以后的美国却成为单一的霸权国家。遗憾的是,国际关系学界并没有因为肯尼迪们的判断错误而改变思维,更没有因为冷战结束而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打击而反思,依然痴迷于霸权周期理论,依然相信霸权轮替之说。 霸权轮替说的错误在于,他们只以国家的名称来判定谁是霸权者,结果上榜者便是1、2、3、4、5、6、7、8这样的周期性霸权演义。换句话说,他们没有认识到霸权国家的内在联系性即制度形式上的特质。借用我们熟悉的话语,就是只看到现象而没有认识到本质。从本质的内在联系性看,自资本主义革命以来即17世纪以来,霸权者只有一个,那就是英国式霸权。第一,荷兰以100多万人口而称霸世界,实在是国际关系史上的奇迹,但是毕竟由于不具备大国的基本要素即土地规模和人口规模而让位于英国,但是二者在政治—经济关系上是一种类型。第二,英国称霸世界200年,以其人口规模和土地规模,也算得上奇迹。第三,随着全球化的加强,国际市场的主导者需要拥有更大的土地规模和更多的人口基数为基础,因此当英国无力为续时,作为英国模式延伸的美国成为霸权国家。第四,除去挑战者法国,德国、日本和前苏联的霸权都是昙花一现,或者是霸权的挑战者,算不上真正的霸权,尽管存在过两极时代,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莫德尔斯基和沃勒斯坦将霸权周期分为4个而不是更多。 上面的简单梳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霸权“铁律”?第一,随着全球化的加强,对霸权国家的硬件规模(领土和人口)要求越来越大,因此,荷兰让位于英国,英国让位于美国。第二,霸权只在英国式国家转移而不曾落入他国之手,因此霸权的轮替只是虚假地反映了国际关系而不是真实地描述了世界历史。为什么会有霸权轮替的虚幻认识?在过去400年中,为什么只有英国式霸权而其他国家均告失败?这是下面要回答的问题。 二、霸权轮替说的认识论基础与替代性认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