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第44届众议院选举中与公明党联手获得超三分之二议席。本文拟把这一大选结果放在战后日本政治结构演变的总体进程中加以定位,从中把握其现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其未来演变趋势。 一 “一党优位制”的类型变化 (一)从“1955年体制”到“1986年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下经历了以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核心的战后改革,走上了新的政治运行轨道。 1955年,日本保守、革新两大势力各党派分别实现了大联合,形成了以自民党和社会党“保革对立”为主要特征的“1955年体制”。双方在社会基础、国内政策、安全战略、对外路线等方面都尖锐对立。从那时起,自民党连续执政达38年①,在此期间以社会党为主的在野党始终未能问鼎政权。这种在法制上虽然容许政权交替、但实际上却由一党长期执政的政治结构,通称“一党优位制”。② 日本“一党优位制”的长期存在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 第一,美国的“扶保抑革”政策是举足轻重的外部影响因素。在占领期间,美国先是以“亲美”标准把吉田茂等原亲英美派外交官推向日本政治顶峰,然后又以“冷战”标准把岸信介等甲级战犯嫌疑人“放虎归山”,采取了扶植保守势力、打压革新势力的政策,充当了自民党的坚强后盾。 第二,自民党政权的经济发展战略取得巨大成功是取得选民支持的关键因素。日本在1955年已把经济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1968年成为西方阵营第二经济大国。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国民中自认为达到中等生活水平者达到90%左右,“九成中流”、“一亿总中流化”的说法广泛流行。这种局面使多数日本选民成为现存体制的支持者,对政权交替心存疑虑,因而继续把票投给具有安全感的自民党。 第三,善于扩大影响,长于选举策略,也是自民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原因。在“1955年体制”下,日本选民与各政党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共生关系:自民党主要靠财界的雄厚资金和农村及中小城市的选票;社会党、民社党主要靠工会选票;公明党靠宗教外围组织创价学会的选票;共产党靠其基层组织选票。自民党以雄厚的选举资金作为后盾,靠保护农业政策长期保住了农村选票,并在城市市民中扩大影响,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包容性政党”。 第四,与各革新政党相比,自民党的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更充分地反映了日本传统政治和文化特征,这一点也利于自民党赢得更多选民的支持。 在1976年的众议院大选中,自民党遭遇了建党以来的最大失败,其单独所获议席未能过半数,加进11个无所属议员后才勉强过半数。此次选举,宣告了“朝野伯仲”时代的到来。1980年6月,众参两院进行同时选举,自民党重获单独过半数议席。但在1983年众议院大选中,自民党再度失败,与新自由俱乐部联手才保住了过半数议席。 在1986年7月举行的众议院大选中,自民党在中曾根康弘领导下获得大胜,所获议席比大选前的250席猛增50席,加上无所属议员和新自由俱乐部成员,议席达到310席的“超稳定多数”,标志着中曾根的“战后政治总决算”路线得到了国民的广泛支持和认同。③ 在这一体制下,社会党也开始向自民党政策靠拢,对自由市场经济、《日美安全条约》、自卫队等由反对转向赞同或默认,力图向“超阶级”的“国民政党”转变,以便得到更广泛阶层的支持。 (二)从“1996年体制”到“2005年体制” 1993年7月18日,自民党在事先经历一场大分裂之后迎战第40届众议院大选而失败,其所获议席在511个议席中仅占未满半数的223席。在同年8月6日举行的众参两院首相选举中,号称“万年执政党”的自民党首次被七党一派联合势力从长达38年的执政地位拉下马,宣告了“一党优位制”的结束、“1955年体制”的崩溃以及“非自民党”联合政权的诞生。 这一局面的出现,是日本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结果。 首先,冷战的结束使“脱离意识形态”现象席卷日本各界,革新势力的最大堡垒社会党抛弃了其传统路线的精髓部分。这不仅成为社会党衰落的开端,同时也抽掉了自民党政权宣示其存在理由的支柱。“保守与革新对立”格局开始向“温和保守与激进保守对立”格局转化。1993年1月,财界就冷战后政界重组达成共识,对“形成英美式的两大保守政党体制”表示赞同。 其次,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使自民党擅长经营经济的神话破产,多数选民对自民党恢复景气的能力丧失了信心,从而对自民党一党长期政权的更迭采取了认可的态度。 再次,从80年代起膨胀起来的政治大国化倾向,酝酿出了不满于日本“一流经济、二流政治”现状的改革气氛,使呼吁结束自民党长期政权的“非自民党”势力取得舆论支持,汇成了政界重组的汹涌潮流。 最后,自民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积累的腐败体质和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合纵连横成为引发政界重组的导火索。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频频曝光的自民党“金权政治”丑闻使政治改革问题成为政争的重要焦点。几经波折之后,1994年1月29日,日本国会众参两院终于通过了细川内阁提出的《政治改革四法案修正案》,其核心内容就是把迄今实行的选举制“中选区制”改为“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并把众议院席位由511席减至500席(其中小选区占300席,比例代表区占200席),投票方式由一票制改为两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