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亚美尼亚时发表的有关独联体“离婚机制”的讲话宣布了独联体第一阶段职能的结束,同时,普京明确表达了维护独联体存在的意愿,独联体地区的国家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那么独联体国家在经历了15年的“分家”历程之后,如何维系它们之间传统的历史联系,走上全新的发展道路?这是值得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2005年8月26日举行的喀山独联体国家首脑峰会可以认为是独联体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这次峰会大致勾画出了独联体的发展前景。根据喀山峰会的精神,中亚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已经顺利实现合并,迈出了独联体机制改革的第一步,在催生新的独联体机制的进程中,俄罗斯依然是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国家,所以,俄罗斯的独联体政策对独联体的未来走向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俄罗斯是否有坚定的政治意志来维护独联体的存在,独联体的存在是否能够推进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利益。按照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的观点,独联体的改革是个相互妥协的过程①,那么,俄罗斯可以接受的妥协限度有多大?就目前独联体地区政治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的5~7年内,独联体地区有可能分裂为数个国家(中国、美国、伊朗以及欧盟)的“利益区”,在独联体国家的发展方向出现分化的情况下,独联体国家达成一致改革方案的几率已大大降低,这是对俄罗斯周边安全最现实的威胁。 在这种形势下,普京政府采取务实态度,开始推行新的独联体政策,这一政策能否在维护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利益方面奏效,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一 俄罗斯新独联体政策的现实依据 到2005年,独联体经历了近15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每一个独联体国家,包括俄罗斯在内,一直在国际社会中寻找本国的位置,在世界强国的发展模式中进行选择,探索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 独联体的成立事实上宣告了苏联的解体,独联体“卢布区”的垮台(1993年岁末)为独联体国家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打开了绿灯。这之后,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不断减弱。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独联体内出现了数个价值取向不同的组织,如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俄白联盟、海关联盟、得到了美国财政支持的“古阿姆”组织和没有俄罗斯参与的中亚经济合作组织等。2001年九一一事件以后,美国和欧盟在独联体地区的影响进一步强化,形成了不同于俄罗斯的价值观体系,独联体国家需要在俄罗斯与欧美国家之间进行选择。 “2000年之前,独联体各国政府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国内的政权建设和经济改革方面”。在这一阶段,俄罗斯同样忙于国内事务,对独联体地区的影响急剧削弱,在独联体国家基本结束了政治经济转型(2000年)以后,独联体进入了另一个发展阶段。这期间,原苏联空间内发生了对独联体国家产生重大冲击的三件事,加速改变了独联体地区的地缘政治现状。 (一)2004年5月1日,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加入北约和欧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俄罗斯来说,至少造成了以下三个严重后果 第一,西方国家打破了与俄罗斯之间有关“红色底线”的口头约定,实际上明确否认了独联体国家是俄罗斯的特殊利益区的传统观念。由于波罗的海三国加入欧盟和北约,导致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与俄罗斯本土的联系复杂化。俄罗斯与欧盟于2000年5月开始讨论加里宁格勒居民的签证和过境问题,但至今没有获得令俄罗斯满意的成果,而且,立陶宛还打算“申根”协议在本国生效以后,严格旅客和贸易过境运输手续,届时会有很多加里宁格勒的居民永远不能在本国境内自由旅行。虽然按照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路线图”规划,俄欧之间将实行免签证制度,但是这只是一个远景目标,对简化加里宁格勒居民过境签证问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第二,俄罗斯与欧盟有了更为广泛的共同邻国——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这些国家虽然在近期内不会加入欧盟,但均以加入北约和欧盟作为国家发展的优先方向。欧盟针对这些国家② 制定、出台了《新邻国战略》。欧盟明确提出这项计划的目标是使原苏联国家成为更为稳定、民主和繁荣并具有欧盟的某些特征的国家。为促进这一进程,欧盟向这六个国家提供财政援助和对私人进入欧盟市场提供优惠。作为回报,六国必须执行欧盟在《新邻国政策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有关政治和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我们不难看出,欧盟的《新邻国战略》直接染指俄罗斯的传统利益区。 第三,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更加复杂化。新入盟的东欧国家试图加强对独联体西部国家的影响,俄罗斯曾不止一次地提醒波兰不要插手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内政。普京总统在2004年年底的记者招待会上有关波兰的言论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俄罗斯与欧盟在这些国家享有共同的利益,但是双方的摩擦往往多于合作,最明显的例子是俄罗斯与欧盟在乌克兰2004年总统大选中的公开对立。 (二)俄罗斯放弃与欧盟的一体化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