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完稿于2005年12月8日) 【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6241(2006)01-0033-04 2005年2月19日,美国国务卿和国防部长与日本外相和防卫厅长官在华盛顿举行“日美安全保障协商委员会”2+2会议,双方就加强世界与地区范围内的相互军事合作确立了“共同战略目标”。10月29日,双方再次举行2+2会议,就采取具体措施落实前述目标发表“中间报告”,计划2006年3月最终达成协议。最终协议一旦落实,将导致日美同盟体制发生1960年修订《日美安全条约》以来最根本、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变化,日美安全关系将“从高级伙伴与低级伙伴的关系变成在政策与战略上几乎平等的伙伴关系”。① 11月中旬,布什出席APEC非正式首脑会议前访问日本,在同小泉会谈时声称:“日美关系对亚洲地区与世界和平来说正在发挥锚的作用。日美关系越强,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越低。”小泉也表示:“日美关系对日本来说是最重要的关系”。两人的谈话表明强化日美同盟得到了双方最高层的首肯。 “2+2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定位 日美“2+2会议”的准备工作是从2003年11月前后正式开始的。此后,日美有关当局就驻日美军的部署调整、双方军事合作等进行一年多密切会谈与磋商,最终确立了“共同战略目标”。其主要内容是:(一)实现日美军事合作全球化。双方表示,将在国际社会共同推进基本人权、民主等基本价值观,在国际和平合作活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手段的扩散、防止和铲除国际恐怖主义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二)敦促中国“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台海问题,并“在军事领域提高透明度”,谋求“和平解决”朝鲜核、弹道导弹与绑架日本人等问题;(三)为实现上述共同战略目标,双方表示将“研究自卫队与美军有效对付多种课题的作用、任务、能力”,“提高自卫队与美军的相互运用程度”。② 这意味着:日美军事合作的地理范围由亚太地区扩大到全世界,将中国与朝鲜视为潜在假想敌;谋求自卫队与美军一体化。 这里拟就“2+2会议”公报中对中国的定位进行一些分析。据称,日美事务当局在起草“共同战略目标”过程中,双方讨论的“最大焦点就是有关中国的表述”。起初日美双方拟在共同战略目标中写明“必须关注中国增强军事力量”,以强调中国的军事威胁③。后来出于外交考虑,最终落脚为要求中国“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和“在军事领域提高透明度”,以及表示“欢迎中国在地区与世界发挥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其措辞“并不如声明所说的那样轻松,而是深具敌意的”。④ 2005年初起,美国掀起一场规模空前的“中国威胁论”大辩论。7月,美国国防部发表《中国军力报告》宣称,中国的军费开支是公开公布的两到三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指责中国“加强军事力量的步伐及范围已经危及地区性军事力量平衡”;宣传“今后,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中国领导人在取得外交优势、捍卫安全利益及解决争端方面很可能更迅速地诉诸武力或进行威胁”。美国军方这样做,目的是力图将“中国威胁论”扩散到整个亚太地区,以便动员国际舆论牵制中国。“2+2会议”公报要求中国“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其真实意图是,日美“决不允许(中国)对台湾行使武力”,“若中国不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美日为了本地区的安全,就不能置之度外了”。⑤ 此外,公报所说的“欢迎中国在地区与世界发挥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也是一种双关语。有的日本媒体指出:“这是一种‘软包围战略’,它意味着敦促中国对日美采取协调路线。如果一旦中国采取挑衅性行为,日美就会转而实行‘遏制’。”⑥ 美国在中国周边编织“战略网” 进一步强化日美同盟是布什政府进行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以“9·11”事件为契机,开始全面研究审议国家安全战略和全球军事部署。布什政府认为,未来美国面临四大威胁: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失败国家”问题和中国的动向。在美国看来,上述威胁主要集中于从中东、海湾、南亚、东南亚到东北亚的所谓“不稳定弧形地区”,认为在东北亚,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战火有一触即发之势,“中国的内部发展仍然不确定……可能朝着错误的方向转变”(美国国务卿赖斯2005年3月访日时的讲演),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基于上述判断,美国将全球军事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地区。其中重中之重是包括中国、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在内的东北亚。迹象表明,美国基本战略构想是,对中国采取既接触又防范的两手策略,在同中国进行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合作的同时,针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在中国周边地区编织“战略网”,⑦ 以便一旦中国对美国的霸权地位“采取挑衅行为就转而(对中国)实行‘遏制’”。 作为其编织“战略网”的首要措施是,美国重新调整和加强其在西太平洋军事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区,美国决定从韩国撤走12,500人。应日本要求,美国在“2+2会议”的“中间报告”中承诺,在今后6年内分阶段将驻冲绳的7,000名海军陆战队后勤人员转移到关岛。与此同时,美国计划通过调整军事部署,进一步加强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作战能力。资料显示,美国计划将驻本土的陆军第一军司令部迁往日本的座间;海军拟于2008年以“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取代以横须贺为基地的“小鹰”号常规航母,另计划在西太平洋部署第2艘航母,以加强第7舰队;空军继续保持和加强驻横田基地的第5航空队司令部职能。日本报刊指出,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将亚太美军指挥权集中到日本,以“牵制军事现代化的中国,并为防止台湾海峡危机做准备。同时保持对北朝鲜的遏制力,以期完成对台湾海峡和北朝鲜这‘两个正面的作战战略’”。⑧ 与调整驻日美军军事部署的同时,美国正在进一步加强关岛的海空军战略兵力,其目的在于把该岛建成一个“力量投送中心”,以便“威慑”对手,并在需要时对对方实行战略性打击。 其次是“重建联盟体系”。近几年,随着战略重点的转移,美国的亚太盟国在美国全球和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突出。2005年初,赖斯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强调: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是美国“对抗共同威胁,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合作伙伴”。⑨ 表明了美国力图加强与上述盟国关系的强烈愿望。鉴于日本所具有的优越战略地位及高度发达的经济与科技水平,美国始终把加强日美同盟作为强化其亚太战略、在亚洲编织“战略网”的“支柱”和“核心”。近年来,美国同澳大利亚的军事合作进一步加强。2004年,霍华德政府公开宣布,澳大利亚“将发挥美国副安保官的作用”。⑩ 同年7月,澳大利亚决定参加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有报道称,未来美军可能在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市郊外设立军事据点。2005年5月,赖斯宣布,美澳日决定建立“三方战略对话”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