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6)01-0055-60 在国际关系史上,作为一种权力结构的均势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它对人类历史和早期世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学者有关均势的早期思想正是来源于历史经验,为了追求和平与理想的世界秩序,均势体系因其内在的政治稳定功能而深受学者青睐。政治学家开始把均势看作是一种实现国家政治稳定的权力结构,后来又把均势概念引入国际政治领域,均势被设想成为一种实现国际和平的条件,从而赋予均势以国际关系意义。 一、世界历史上的均势和均势思想 均势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西方思想家的历史经验及对理想世界秩序的思考。亚里士多德最早论述了权力平衡分配思想。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主要关注国家权力的平衡分配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这种权力均衡的思想不仅对民主政治的权力制衡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间接地影响了国际政治理论。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权力均衡分配的思想包含着均势论的原始因素,“均势的最初含义是权力的均匀分布,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一国可以占据如此优势,从而对他国造成威胁”。① 奥古斯丁更倾向于用均势概念来界定国家间战争与国家间关系,即战争与和平问题。尽管奥古斯丁认为国家、阶级和集团之间的战争将持续到历史的终结,和平只是一种暂时的休战,却仍然对和平世界满怀憧憬。奥古斯丁设想的理想国际秩序是一个通过均势来维持的小国体系:世界由小国组成,每个国家满足于不大的领土面积和有限的权力,人类生活在和谐与和平之中。也就是说,国际社会将由野心不大、权力大致相同的国家组成,这种国际社会的控制性原则是势力均衡。如果发生战争,各国将像和平时期一样尊重交战双方的利益,即征服者以及被征服者的利益,以保持一种基本的平衡。② 生活在4-5世纪(354-430年)的奥古斯丁被认为是古典思想和现代思想之间的桥梁,他把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赖以良性运作的权力平衡分配思想明确地运用于对国家间和平状态的思考,其关于国际秩序的均势构想堪称均势思想的最早版本。 但是,对均势的历史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并把它抽象为一种国家对外策略的是马基雅弗利(1469-1527)。他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均势”这个概念,对势力均衡态势的分析却比奥古斯丁高明得多。在《君主论》中,马基雅弗利阐述了一种均势的统治艺术:“一个君主如果占有语言、习惯和各种制度同本国不同的地方,他就应当使自己成为那些较弱小的邻近国家的首领和保护者,并且设法削弱它们当中较强大的势力,同时要注意不让任何一个同自己一般强大的外国人利用任何意外事件插足那里。”③ 对那些弱小势力,“他(君主)只要注意不要让他们取得太大的力量和太大的权威;他依靠自己的力量并且在他们的帮助下,是能够很容易迫使那些较强大的势力屈服的,从而能够继续成为这个地区的完全的主宰。”④ 马基雅弗利认为,罗马人正是利用了均势艺术才得以稳固其统治,⑤ 相反,由于违背了均势原则,路易十二在1499-1512年间对意大利的军事占领招致了失败。⑥ 在马基雅弗利看来,国家生存与扩张的成功与否,在于能否处理好与己相关的各种力量的平衡。 如果说马基雅弗利在《君主论》中关于均势状态重要性的阐述只是出于一种经验的直觉,那么他在《李维罗马史疏义》中则把权力平均分配的观点发展成为了一种政治学理论。马基雅弗利认为,在每个共和政体里都有两个对立的集团,即平民集团和贵族集团,无论是贵族集团还是平民集团完全处于支配地位,共和国都容易腐化甚至恶化,走向极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制定一种与政治制度相关的法律,使对立的社会势力之间构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均势。在这种均势中,所有利益集团都能参与政府的事务,彼此互相监督,这样就能防止“贵族的傲慢”和“平民的放肆”。由于彼此竞争的集团相互猜疑并时刻注视着对方的任何夺取最高权力的迹象,这意味着只有那些有益于公共自由的法律和制度才能被通过。因此,所有有利于政治自由的法律都来自集团之间的相互倾轧和争执不休。⑦ 显然,马基雅弗利的论述已经包含了权力制约与平衡的思想,难怪肯尼斯·汤普森在认为马基雅弗利对“邻国交战,这个国家该做什么”的问题只是“粗浅地思考”的同时,又说他是均势方面的理论家。⑧ 大卫·休谟(1711-1776)第一次对均势进行了系统论述,《论势力均衡》是西方关于均势问题的最早论文。从这篇论文中透视出这样一种深刻的见解,即保持国家间的均势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经验,而且是一种必须遵守的规则。“帮助一个大国获得别国无法抵抗的优势,这永远都是不对的,必须有一个权力的平衡分配”。⑨ 按照马丁·怀特的分析,休谟所表述的“均势”本质上是指“权力应当均匀分布的原则”,这就使均势思想完全脱离了简单的经验层面而走向思想化,正如汤普森所说,“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或一个概念来表达休谟与当代国际关系的关系,那就是他帮助我们理解了均势。”⑩ 与休谟同时代的卢梭(1712-1778)也论述了均势问题,而且卢梭的均势思想比休谟进步了许多。王逸舟认为,卢梭对国际政治理论的影响之一是国家间的势力均衡及在均势基础上形成历史性国际体系的思想。在《建立永久和平的方案》中,卢梭明确提出了国际势力均衡的观念。“凭借同样的宗教、国际法和道德标准,凭借文字和商业,凭借一种均衡,欧洲列强构成了一个体系;这种均衡是上述所有联系的一个必然后果”。卢梭还意识到,由均势形成的国际体系具有历史性,欧洲的国际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安排,列强的势力平衡是由历史决定的。“一旦特定的历史条件改变,这种体系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卢梭把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看作欧洲体系的历史前提,“不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只要这一制度存在,欧洲的均衡就不会被打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可能会成为我们的国际体系的长久基石。”(11) 卢梭的均势思想与前人(包括休谟)的最大区别在于:不再单纯地从国家生存或扩张的角度出发,把维持均势看作是国家在处理外部环境时应该采取的计策,而是用均势的概念来建构一种国际体系,把均势原则当作国际政治的一个规律。“无论你是否意识到,这种均势始终存在,而且可以完全不靠外力影响而维持下去。”(12) 卢梭对均势的阐述使“均势”完成了从经验的总结到经验与权力制衡思想相结合而形成一种策略,最后到成为一种国际体系思想的演进过程。18世纪以后,政治思想家们经常用均势思想来分析欧洲秩序,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不遗余力地贯彻均势思想,实行均势政策,使“均势”成为近代欧洲秩序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