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政策分析的角色理论是国际政治理论谱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角色理论中,国际角色(national role)是一个核心概念,研究者们认为,国际角色“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去调和不同的分析层次并提供考量国际和国内变量相互作用的分析手段”,① 能够把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层面上的因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对它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国家的自我认知和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追求。也就是说,国际角色是分析国家的对外行为和外交政策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 本文通过详细考察国际角色的国内和国际根源,试图探讨影响国家的国际角色定位与转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一种分析国际角色定位与转换的动态模型,从而为分析国家外交政策的演变提供一个有益的研究框架。 一、国际角色、共识与角色冲突 在社会学中,角色“被认为是与特定的社会地位相联系,并在一定规范基础上产生的期望”,可以被看成是“决定于各种集团身份的回应体系”。② 角色“通过社会互动以及各种认知和观念”而演化,这些互动和观念来自于行为体对自己和他者行为的理解和阐释。③ 角色的概念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文化、社会结构和人格。④ 对外政策分析的角色理论把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引入国际政治研究之中。该理论认为,国家行为和对外政策“围绕着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的定位和再定位”而变化。⑤ 根据霍尔斯蒂的定义,国际角色包括角色扮演和角色认知两个方面。⑥ 国际角色扮演指的是“针对其他国家的态度、决策、反应、义务和功能的行为模式”。国际角色认知指“政策制定者对什么样的角色、义务、规则和行为与他们的国家身份相符合的主观认知和判断,以及对国家在国际体系和次体系中应该具有的功能(如果国家确有功能的话)的判断”。⑦ 国际角色首先产生于国家与他国的互动过程之中。国际角色主要是一个外向的概念,它立足于国家在给定的国际体系中的相对地位,这一地位是国家实力和国家外交关系、行为能力和国际权利与义务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国家的实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国际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位,至少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是如此。国内环境是国际角色的深刻根源,因为国家如何理解它在国际体系中的权利和义务首先取决于国家是如何进行自我认知的。“不同的身份认同——包括国家的意识形态——迫使或阻止国家采取某种特定的角色认知”。⑧ 国际角色的根源应该被分为两类:外部的和内部的。外部根源指的是国际体系以及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和对该位置的认知;内部根源包括国家身份认同、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⑨ 就不同的国家而言,这两类根源对于国际角色的定位和转化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外部根源与内部根源的不同组合也将产生出不同的国际角色。 与国际角色概念有密切关系的另一组概念是共识与角色冲突。根据角色理论,共识意味着不同的行为体相互同意彼此对于某一角色的期待。⑩ 不同程度的角色共识决定了角色冲突的不同特征和激烈程度。共识包括“位置间共识”和“位置内共识”(interposition and intraposition)。(11) 角色冲突可以产生于缺乏国内共识:不同的国内机制(institution)对国际角色的理解的分歧或者在不同时期内同一国家对角色认识的分歧。角色冲突也可能来自于角色认知和角色扮演的冲突,这种冲突为国际合作设置障碍,并成为国际误解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12) 国家经常不得不面对由于内部定义角色与外部定义角色的分歧而产生的问题。国家也试图解决自我角色认知与外部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由于国际角色的内部与外部根源都不是常量,而且它们分别具有各自的变化速度、方向和时机,从而使国家的角色定义经常出现矛盾和断裂。 二、国内根源:身份认同、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 在政治学中,身份认同、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相互交叉的,尤其是对于做案例研究的学者而言,它们常常可被视为等价的概念,或者一个是另一个的次级概念。而在国际角色的研究中,它们经常被看成是独立的概念,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研究者们忽视它们之间的关联和互动。 国家的身份认同是集体身份认同的一种。“它(身份认同)给政府提供了独特的行为原则以及国家的社会和经济行为的主要焦点”。(13) 国家身份认同包括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14) 在史密斯和克拉斯的研究中,他们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关于国家身份认同的模式:市民—疆土模式(civic-territorial model),也称西方模式;以及族群—宗谱模式(ethnic-genealogical model),也称非西方模式。疆域、法律—政治共同体、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市民社会意识形态是西方模式中国家身份认同形成的基础,而在非西方模式中,血缘纽带、共同的后代和同一族群则是身份认同的基础。(15) 尽管国家的身份认同相对稳定,但它并非是停滞不变的,而是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在一些国家中,国家身份认同较为稳定,国家对于重新定义和调整身份认同的需求并不强烈,而另外一些国家却面临着确立和调整身份认同的急迫任务。纯西方模式定义中的身份认同和纯非西方模式中的身份认同都是稳定型的身份认同,因为在这两种理想类型中,身份认同的基础都是明确的、稳定的、持续的和路径依赖的。但是在混合型的模式中,由于身份认同的基础既包括市民—疆土模式中的某些因素,同时也含有族群—宗谱模式中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是不相兼容和相互冲突的,因此混合型模式的身份认同往往不太稳定。在某些国家里,身份认同是在紧迫的情况下形成的,它们的基础往往是混合型的。在此种混合型模式中,身份认同的基础则很难区分和清晰定义,它缺乏稳定的、有机的组成结构和清楚的外观形象。因此,重新定义和调整身份认同在这些国家会很容易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且某些时候这种要求还显得非常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