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大国外交在2005年相当活跃,尽管其当家人、印度国大党资深外交家纳塔瓦·辛格在岁尾临近之际因联合国的“石油换食品”腐败案的调查中不幸落马,被曼·辛格总理从外长宝座上撤下。印度舆论认为,以纳·辛格外长的声望而言,无论这次腐败案的最终调查结果是否真正涉及其本人,它所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外长复出的可能性,按印度的政治道德要求,是微乎其微的。这位外长为印度的大国外交做了很多实事,其中包括印度的争常努力、印美关系的发展、印中关系的全面提升、以及印巴关系虽仍缓慢但尚稳定的进展等等。所有这些当然主要不是这位老资格外交家的个人偏好,而是围绕着印度国民孜孜以求的世界大国的目标而展开的。 ¤“争常”:印度究竟算世界大国吗? 印度要做全球大国,这在今天已经是人人皆知的,在很多人看来,这也是印度近年来国力发展的自然结果。这个有着将近11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进入新世纪后在经济、军事、政治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体现在外交上,印度更是四处出击,其中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印度看来,理应是水到渠成的事,并把这作为2005年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印度要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这很可能令人以为印度要做世界大国也是一件新事。当然这并不是事实。 印度的大国目标可谓是数代人的理想。根据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的自传,甚至早在独立前他在英国学习活动时期,就已把苏联奉为敢于和西方大国对阵的典范,并对帝国主义强权伤害印度深恶痛绝,但在尼赫鲁的心目中,抵制西方强权的唯一途径是以强权制强权,印度也要成为像英国那样的一流大国,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屈辱的地位。这听上去颇有一点斗争哲学的意思,和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观念看上去大相径庭。有论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甘地的非暴力思想,认为这正表明暴力是被普遍接受的,所以才需要领袖级人物来宣扬另一种观念,而尼赫鲁的“印度必须成为仅次于美苏中的世界第四大国”观点则显然更为广大印度民众所理解和接受,并在独立后的数十年中激荡回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印度的集体国民意志。 然而意志不等于现实,印度要实现的大国理想在独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只是梦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缓慢国力乏善可陈。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自然一直是印度的目标,但印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致力于“争常”却不是偶然的,因印度的经济此时已走上改革轨道以及世界经济重心转向知识型产业,为印度发展提供了机会,使印度经济摆脱了数十年来的爬行速度,逐渐走上快速发展道路。随着国际社会要求改革联合国的呼声高涨,印度认为真正的机会来到了,并加入到四国集团,希望借着这股潮流登堂入室。印度举国上下因而把“争常”视为大事,一时甚至津津乐道于所谓“良好的前景”,领导人则四处游说,外交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事与愿违,四国集团不惜分裂国际社会的企图令印度的“争常”目标一起归于失败,这固然有策略上的原因,但印度此轮外交努力的失败也使另一个问题突出起来,即印度究竟是否可算一个世界大国呢?仅仅人口多或有几件核武器恐怕还不足以获得国际社会认同。从印度人均GDP600多美元和外贸占世界总量不到1%的基本数据来看,印度经济虽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对世界的实际影响恐怕很有限。惜乎印度各界似乎不认这个理,对印度每年吸引的外资只及中国一个零头的事实泰然处之,印度的精英们迄今仍把扩张军备视为国家头等大事,在防务上投入巨大,与改善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构成鲜明对比。这固然也可算是印度式的“居安思危”,但老觉得自己处于别人的威胁中并不能帮助印度成为世界大国。 ¤对美外交:战略伙伴的理念与现实 印美战略伙伴关系始建于2000年,经过近5年的发展,取得相当实质性的成果,2005年更是收获不小,尽管纳·辛格外长5 月访美试图说服赖斯公开表态支持印度入常未果。但在接下来的印度防长慕克吉访美却使印度对美外交跃上了新台阶,两国签署的为期10年的防务合作协定奠定了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石。笔者在和印度军界人士讨论这个进展时,他们虽对美国人的信用存有疑虑,因为印度在历史上吃过美国的苦头不少,但总体上对这个协定是欢欣鼓舞的,因这标志着美国认同印度是其全球战略中的伙伴,并且该协定也具体规定了多项印度可以向美国购买的先进的常规武器系统,这通常是美国只向其盟友提供的,如雷达预警系统、F—16战机等,此外,印美还将在全球范围内的某些战略敏感地区开展联合军演,包括去年10月在印度洋已搞的第二次印美空军演习。 在新德里和华盛顿齐唱伙伴合作曲的气氛下,曼·辛格总理于去年7月访美,在华府掀起一股印度旋风。以美国的亚洲战略而言,重视印度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也可谓正当其时了,因南亚已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前沿,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恐怖集团有越来越难缠之势。印度作为该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又是恐怖势力的受害国,应可成为美国在这方面的伙伴。此外,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寻求在美国看来靠得住的盟友以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双边安全体系是美国一直以来青睐的方式,在印度洋和南亚次大陆,印度成为美国的选项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但问题是印度可以得到什么? 在印度总理的收获清单上最主要的一项显然是美国承诺的民用核能合作。印度1998年进行的核试验使印度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以及印度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这两条一度使印度成为美国制裁名单上的国家,所以打破美国的核限制一直是印度对美外交的目标之一。“9·11”事件使美国取消了制裁, 但在核合作问题上美国有自设的国内法律限制,是不可以和不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国家搞任何形式的合作的。这里有一条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民用和军用在核问题上是很难截然分清的。我们当然不能说印美此次达成的核能合作一定可以帮助印度的核武器开发,但印度的民用和军用核能均由“原子能委员会”一个机构管理的事实有着一定指向意义。 印度对与美国的民用核能合作是有期望的,如果能够实现,对印度来说不仅意味着朝着国际社会承认其为核国家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在实际上也可以帮助印度取得先进的核技术,既用以促进民用核反应堆的建设,满足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又不排除提高其核武器开发能力的可能。事实上印度的防务问题专家并不讳言这一点,他们真正的担心是在美国可能会利用这点加强对印度的控制,使印度落入所谓的“依赖陷阱”,这将使印度逐渐丧失它一贯坚持的独立性。这反映了印度在与美国的合作中一直存在的一种矛盾心理,在与美军的联合演习中也可见一斑。一方面印度迫切希望得到美国的帮助,提升自己的防务能力,另一方面,印度又不愿意在美国人面前显得太差。如在前年和去年连续举行的印美空军联合演习,印方都出动了它最先进的苏-30MKI战机,并宣称美军战机在演习中不占上风。在核问题上同样如此。印度既希望美国正式承认它的核国家地位和核威慑能力,又期待能从美国得到帮助,促进它的核技术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它的独立性,不受制于任何国家。所以就有印度学者认为,除非印美在战略武器和空间领域有实质性的合作,否则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恐怕仍然是空谈的成份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