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泡沫政治的历史回顾 谈起日本的泡沫,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泡沫经济。确实,与广为人知的泡沫经济相比,泡沫政治还使人感到陌生。距今五年前的世纪之交,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提出过“政(治)经(济)社(会)三种泡沫破灭”的观点,这可能是关于日本泡沫政治有据可查的最早描述。(注:参见陈海权:《日本走向何方》,《联合早报》2000年9月1日,http://www.zaobao.com/。) 中曾根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历届内阁几乎都是短命政权,此般“漂流”意味日本政治泡沫已经破灭。中曾根做此发言,正值日本举国哀叹“失去的十年”之际,但恰是此时,日本的政治环境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重要变化。其后的事实表明,日本的政治泡沫非但没有像中曾根断言的那样早早破灭,反而不断地积蓄酝酿,并终于在不长的时间内形成一股强浪,2005年大选就是这股强浪的最高浪尖。 泡沫的本质在于非理性。经济上为股票而股票,可以带来泡沫经济;政治上为选票而选票,同样会带来泡沫政治。与泡沫经济一样,泡沫政治同样存在着“价”与“值”不符的问题,即政客的声望与实际政绩相脱离,选举成为检验一切的标准。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泡沫政治在“不为人知”的状况下,基本完成了从地方到中央、从一党到全民、从亚文化到文化现象的转变。虽然这些转变过程多有交叉乃至重合,但仍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地方政治的泡沫化阶段。时间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表现为在地方层面,演艺界及舆论界名人利用高知名度,走进政坛并占据重要职位。以东京都为例,1995年选出的前知事青岛幸男与1999年选出并实现连任的现知事石原慎太郎,一是滑稽演员出身,以搞笑著称,一是靠写小说发家,以骂人闻名。他们能通过直选上台执政,更多的是依靠在非政治领域的作为和声望。在东京都之外,无论府县还是市町,名人从政的现象屡见不鲜。2000年中曾根仅以中央政治为观测对象而言政治泡沫破灭,实则在当时的地方层次,泡沫政治已经普遍存在。 第二,政党政治的泡沫化阶段。时间始于本世纪初,表现为小泉纯一郎高举毁党旗帜,出任自民党总裁和日本首相。在2001年的总裁选举中,自民党首次采取类似美国党内初选的选举方式,使小泉得以在抛弃派阀支持、依靠基层党员的“奇招”下,击败桥本高票当选。如果说泡沫政治的表现,在地方政治层面是演员变政客,那么在自民党层面则是政客变演员。无论小泉纯一郎,还是安倍晋三,自民党引以为豪的招牌人物无不善于制造事端、哗众取宠。煽动邻国威胁、参拜靖国神社、推动修改宪法、叫嚣拥有军队等,既是这类政客的最大政绩,也与他们居高不下的声望互为表里。 第三,泡沫政治的全面蔓延阶段。起始时间与上述阶段基本重合,目前正处于进行时状态。有关情况下文将详细论述,概括来讲,通过此次大选,“小泉热”已经从亚文化现象转变为文化现象。在“见怪不怪”的社会气候下,“小泉旋风”会更强劲地横扫日本,泡沫政治现象将全面蔓延。 二 泡沫政治的表现及影响 今天日本泡沫政治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对改革的简单曲解及对小泉政权的盲目信任。反映到2005年大选中,主要体现为四点:第一,所有的政党都高呼改革,但包括自民党在内没有一方拥有明确的改革构想;第二,日本急需改革的绝非邮政一项,办法也绝非民营化口号那样简单,但多数选民依然按照小泉的设定,将邮政民营化作为改革的象征;第三,多数选民弄不明白邮政民营化及小泉改革的真正含义,但依然坚定不移地支持小泉;第四,邮政民营化远不是选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但依然唤起他们极高乃至狂热的政治热情。 2005年大选的标志性和历史性可由以下数字证明:第一,自民党在分裂背景下取得压倒性胜利,所获议席数为最大在野党的近三倍,最小在野党的296倍;所占议席率为61.7%,仅次于1961年的佐藤政权,居战后排序之二。第二,现任首相得票数创历史新高。小泉纯一郎在其所属的神奈川选区共获19.7037万票,为日本现行选举制度实行以来的最高得票数。第三,选民投票率达67.5%,比前次大选上升7.65个百分点。第四,NHK电视台的开票新闻快报节目收视率达20.3%,创同类节目九年来的新高;各商业电视台同类节目的收视率均超过前两次众议院选举,位居榜首的TBS电视台收视率高达15.6%。 泡沫虽然虚幻,但其影响却实在而且巨大,这从泡沫经济对日本的作用即可明了。笔者认为,日本泡沫政治或政治泡沫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政治空洞化 政治空洞化指在面对问题时,不是运用具体的、有效的政治手段去解决问题,而是运用抽象的、空化的政治手法,无视问题或转移问题。以小泉为例,此次大选中对于直接关系日本前途的财政赤字、医疗制度改革、外交等迫切问题,小泉完全熟视无睹。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说眼下小泉尚用邮政民营化这个具体事项来转移问题,那么倘若泡沫政治继续发展,可以设想今后在面对更加艰难的处境时,政治人物无疑会用更加空化问题的手法打破僵局。近年来日益高涨的修宪呼声,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为打破改革僵局而化实为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