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冷战的帷幕拉开,从此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对立国际格局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政治“国内冷战”格局的形成、演变、解体的过程与这段历史时期基本一致。日本战败投降后,在美国占领下施行了一系列改革,围绕这些改革措施,保守阵营与革新阵营的对立格局产生了。此后,随着日本国内外因素的变化,保革对立格局也相应地发生了“钟摆式”的动态演化。1993年“55年体制”的崩溃,宣告了战后日本政治史上持续多年的保革对立格局的终结,日本政治进入“总体保守化”的新阶段。 一、日本政治“国内冷战”格局的形成 冷战时期,国际格局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意识形态的对立,是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阵营对立的基本原因。在这种大背景下,身为“前线国家”的日本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国际上的冷战状态甚至导致了日本政治“国内冷战”局面的出现。这一点在作为保守阵营代表的自由民主党建党纲领和作为革新阵营代表的日本社会党1955年纲领中得到充分反映。前者宣称该党是“议会主义政党”,坚决排除将“土地和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的社会主义”而实行“自由经济体制”,“彻底同共产主义势力、社会主义势力进行斗争”;后者则声明该党为“阶级性群众政党”,通过议会斗争夺取政权,在日本实行社会主义原则,同时克服共产主义。可以说,战后日本政治史就是一部“保守”势力与“革新”势力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历史。正因如此,分析战后日本政治首先要从意识形态入手,要弄清“保守”与“革新”概念的内涵。 1.日本的“保守”与“革新”。 “保守”和“革新”是两个极富意识形态色彩的概念。人们往往采用左翼和右翼的标准来划分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一般来说,左翼以变革现存政体为目标,右翼以维持现存处于主导地位的制度为目标。不过,左、右翼这一划分尺度,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具有不同的内涵。在西欧,从左翼的社会主义到右翼的法西斯主义,政治派别差异很大,因而往往采用左翼和右翼的标准来确定政党及选民的位置;在美国,国内几乎没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相对很强,因而使用“自由”和“保守”。 在日本,确定政党及选民的位置通常采用“保守”和“革新”两个概念。冷战时期,身为保守政党的自民党长期执掌政权,表明在日本政治中“保守主义”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在日本实行的“民主化”政策是对日本传统制度的重大挑战,而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社会变化又给予日本传统价值很大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说,日本国内存在自觉化的保守主义成立的条件,而实际上在保守政党当中的确有人主张回归传统的价值和制度。但是,日本选民中支持保守政党的人们,并不能说都积极地支持保守主义,毋宁说是希望维持现状的感觉使保守政党长期执政成为了可能。在冷战时期,日本的保守势力主要是指自由民主党。它主张搞资本主义、修改宪法、坚持日美军事同盟、加强军备等。值得强调的是,日本保守阵营在政治上虽然是保守的,但在经济、社会、教育等具体制度上却实现了很多“革新”。 在日本,与保守相对抗的势力通常被称为“革新”。这是一个比“保守”暧昧得多的概念。一般来说,革新是指左翼及社会主义或者与之相关的势力、主义、体制、制度。而日本许多具有革新思想的人,在他们意识的深处还存在着“现代化——都市化——生活提高”这种明治维新以来的对“现代化”的期待意识和从战争与战败惨祸中产生的对“和平”的期待意识。[1] (P232-233)最初,日本的革新势力主要是指长期在野的社会党和共产党。它们主张搞社会主义、维护宪法、反对日美军事同盟、“非武装中立”等。后来,“革新”概念中也包含“中道政党”等政治势力。 从“保守”与“革新”的概念和双方阵营的纲领来看,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日本国内的保革对立是难以避免的,并且必将随着两极格局的演化而不断发生改变。 2.日本政治保革对立格局的形成。 1945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时被置于美国的占领之下。占领初期,在当时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胜利、民族独立和民主化潮流高涨的形势下,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了既控制又利用日本的“两手”战略。一方面,出于控制日本、不使其成为竞争对手的需要,美国在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措施。其中,于1946年颁布的《日本国宪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了阻止苏联及社会主义势力的扩张,美国将日本变成其在远东的战略堡垒,利用日本来对抗社会主义阵营。 随着民主化改革的进行,为在新的议会政治中掌握主导权乃至国家政权,日本各种政治势力纷纷组建政党。从革新阵营方面来看,先后重建了日本社会党、日本共产党。由于社会党提倡社会主义,因而被视为革新政党。战后日本的革新政党主要由日本社会党和日本共产党组成。这两个革新政党的出现,对战后日本政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保守阵营方面来看,先后成立的有自由党、日本进步党(后改组为民主党)、日本协同党。日本自由党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保守政党,而其他两党则分别为保守党中的右翼和左翼。 战后初期的一系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措施,特别是新宪法的制定以及相关的制度性改革,使日本确立了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从而为形成多元竞争性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保革对立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障。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防止共产主义在欧洲和亚洲蔓延”的宣言,正式宣告了美苏冷战的开始。随着冷战格局的逐渐形成,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调整了对日本的占领政策,以便与其全球战略相适应。一方面,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大对日本经济复兴的援助;另一方面,从1948年起,逐步解除了对日本右翼政治家的“整肃”处分,使他们得以重返政界。与此同时,开始对日本共产党及其他革新政治势力进行镇压和打击。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战略性转变,使日本的政治力量开始形成亲美和反美、保守与革新的营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