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超越民族国家范式的过程,也是突破民族国家的“硬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组织再造的过程。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以来,民族国家一直是现代社会和国际政治秩序的制度基础,也是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受益者和推动者。但是,20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冲击了民族国家原有的稳固地位,对国家主权形成了严重挑战。本文拟以此为题,对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主权的相关问题作些讨论。 一、缘起与历史衍进 国家主权是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的最重要的属性。主权(sovereignty)作为一种思想,起源于西方,很多西方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对此都有过论述。近代国家主权学说的缔造者是16世纪的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JeanBodin),他认为主权是一国对内对外绝对、永久和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它在职能、权力和时间上不受限制、不可分割,是把国家与其他社会团体区分开来的基本标志。[1] (P.41)[2] (P.55)在这里,博丹第一次将主权看作国家的本质特征。胡果·格老秀斯(Hugo Grotius)在《战争与和平法》中将一国对其内部事务的管理不受他国的控制视作主权的表现和国家存在的原则。[3] (P.116)稍后的英国思想家霍布斯和法国思想家卢梭从社会契约的角度对国家主权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虽然许多早期思想家对主权作出了深刻阐述,但主权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它的完善和成熟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定。15世纪末,欧洲还处于神权的笼罩和控制之下,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本质含义。到16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削弱了教会的精神统治,逐步树立了世俗统治的权威。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后,《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从法律上确立了主权国家的地位,使主权理论的实践空间大大拓展,开创了显现各国独立自主、各自为政的新型欧洲国际关系体系,奠定了现代国际体系的基础,成为国家主权观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国家主权理论的提出对近现代国际关系产生了极为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主权对于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功能,它强调明确的领土划分和排他性的地缘控制,国家是其领土及人民的最高权威和统治者。这种传统的主权观念是以三个条件为前提的: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的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国际社会和国际法、国际惯例是软弱无力的,国际准则的贯彻依赖于主权国家的认可与合作;主权国家有能力独立行使其最高权力,不依赖外部合作。[4] (P.96) 二、主权让渡、弱化及实现程度 在整个世界近现代史上,主权原则为民族国家提供了一件有力的政治武器,然而同时它也一直被要求重新解释、修正,或遭到种种攻击,在国际法领域里更是如此。[5] (P.386)有学者指出,国际性、跨国性的组织和团体的增多,已经改变了国家和社会的形态及其活动。国家作为一个制定政策的领域已经不断受到国际团体与国内机构和力量的渗透。[1] (P.93)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主权国家间关系的变化,国家主权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遇到了很多挑战,尽管有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在全球化进程中进一步维护和强化主权观念,但国家主权的地位受到一定削弱,作用受到一定限制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是主权让渡日渐增多。主权让渡是指把主权派生的具体权力让渡给国际组织行使。从国际政治的现实看,这个问题不是成立与否的命题,而是发展到何种程度的问题。在所有关于主权地位受到削弱的例证中,主权让渡是大家谈论比较多,也是公认程度比较高的一个。一个国家要参与全球化进程,就不能独立于世界体系之外,必须参加一些国际组织。世界上众多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虽然都是各国在独立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为了在某个国际组织中享有更大的权利,各成员国就必须让渡部分权利,承认这些组织的章程,履行其义务,这是一个基本的先决条件。这样,从理论上,国家主权已不再具有绝对排他性,而必须与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的规则相协调、相适应。这一点,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1年阿根廷的金融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渡过难关,韩国、泰国、阿根廷等国家被迫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些有损国家主权的要求和条件。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某些一体化或区域化国际组织乃至类国家组织的形成,都是主权让渡的典型案例,正在进行中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即是如此。宋新宁认为,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是自愿性、平等性和主权让渡性,其核心是国家主权的自愿让渡,因为作为一种多个国家向某种单一政治实体转化的过程,一体化不可避免地涉及成员国的主权让渡。[6] (P.35-36) 二是主权弱化问题日益凸现。在全球化条件下,随着大量非国家行为体的出现并履行与主权相近的权力,以及跨国协调解决全球问题对国家主权产生的冲击,直接导致了主权弱化问题。主权弱化也是国家主权受到全球化冲击的重要表现,主权弱化表现在自治、独立、国界、内政不受干涉等多个方面。罗伯特·A·帕斯特指出,技术和通讯手段的日新月异加上跨国公司的日益强大带来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全球化,但却削弱了国家的作用。[7] (P.6)之所以会出现主权弱化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大量出现的非国家行为体在一定条件下会行使与主权相近的权力,试着建立或替代一种治理权力,对相关国家的主权形成冲击和挑战,引起主权的弱化;二是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大量出现,如环境、跨国犯罪等,国家领土作为硬性的政治空间已难以独自抵御来自全球体系的压力和影响,固守僵硬的主权原则已难以与他国协调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以前的主权国家”的自治权在多国的、跨国的以及全球的机制和力量面前正在逐步衰落,并进而认为“国家权威处处受到削弱”[8]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