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这次以色列大选的最终结果大大出乎国际社会的意料之外,西方国家甚至惊呼这是一场“政治大地震”。国际社会尤其是有关中东和谈各方,以及欧美国家所担心的是,内塔尼亚胡此次取代佩雷斯主宰以色列政局后,极有可能使三年多来一直艰难前进的中东和平进程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内塔尼亚胡领导下的以色列利库德集团,在以色列政治格局中一直充当着极右势力的角色。在工党政府推行“以土地换和平”政策,力求实现阿以和平的三年多时间里,利库德集团一直坚持不与阿拉伯国家妥协的政治立场,并多次鼓动国会对工党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表决。试图通过内阁更替达到阻止中东和谈向纵深推进的目的。这一点正是国际社会对今后中东和平前景普遍持悲观态度的根本原因。而内塔尼亚胡本人在竞选期间,巧妙地利用了部分以色列人对安全感的渴望和对工党政府推行和谈政策并未带来真正和平所产生的不满情绪,提出了“既要和平又要土地”的强硬口号,坚持耶路撒冷作为以色列首都的不可分割性;反对将戈兰高地归还给叙利亚;反对在以色列现有版图内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主权国家等一系列政治主张。这些强硬的政治主张,毫无疑问是对工党政府推行以土地换和平,谋求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实现和平路线的全盘否定。假如内塔尼亚胡内阁将这些政治主张果真付诸实施,那就意味着三年多来得之不易的中东和平进程将出现一次大倒退。 强硬的利库德集团重掌政权后,国际社会对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作用将会削弱。在中东和谈已获得的进展中,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在其中起到了某种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种来自外界的因素,能否在以色列新内阁身上继续发挥作用,则令人深表疑虑。美国近几届政府与利库德集团屡生龃龉,甚至视内塔尼亚胡本人为不受欢迎的人。美国政界对内塔尼亚胡这次以微弱优势取代佩雷斯当选以色列新总理,是抱着一种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的,并认为此事是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的一大失败。克林顿本人甚至声称将谨慎地调整美国在中东事务中的对策。由此看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将使美国无法像以往那样有效地对以政府施加影响。 以色列这次全民选举,实际上是对工党“以土地换和平”政策的一次投票表决。但其结果是,以色列民众最终选择了强硬的利库德集团,这一点说明利库德集团的强硬立场,在国内仍然拥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的民族恩怨,使以色列国内的极右势力不乏众多追随者,加上巴勒斯坦内部的各激进派组织如哈马斯运动等,至今没能放弃针对以色列平民的暴力活动,使相当一部分以色列人把巴勒斯坦人视为对其生存的主要威胁。他们主张政府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来保证以色列人的安全。利库德集团极有可能利用这种因素,重新制订处理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对策。 虽然,获胜后的内塔尼亚胡为消除国际社会的各种担心与猜测,已多次表示将继续推进中东和平,但他在涉及实现中东和平的重大关键问题,如东耶路撒冷问题、从希伯伦城撤军问题、归还戈兰高地以及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家等问题上,表现出不容商议的立场,从而给中东和平蒙上了一层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