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选举 2月14日,叶利钦经过长时间的审时度势, 终于决定出马竞选连任俄罗斯总统,从而结束了围绕他能否再出来一搏的各种猜测。 “乱世英雄”,时代造就 现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政治人物。他的政治生涯有过大起大落,也曾险象环生。 1931年2月,叶利钦出生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现在的叶卡捷琳堡)一个农民家庭里。毕业于乌拉尔基洛夫工学院工程建筑专业。1968年以前,从事技术工作。1968年步入政坛。曾任苏共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书记、第一书记。1981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1985年4 月到莫斯科工作,先后任苏共中央建设部部长、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6年至1988年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应该说,叶利钦是在戈尔巴乔夫一手提拔下进入苏共领导层的。但是随着叶利钦地位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以及他同戈尔巴乔夫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的发展,两人的矛盾与隔阂逐渐显露,直至1987年11月叶利钦被解除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职务,后来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也被撤消,被贬到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任第一副主席。这是叶利钦政治生涯中的一次大的挫折。 谁知“塞翁失马”,这次挫折不仅没有使叶利钦从政坛上消失,反而进一步提高了他的政治知名度。他一跃成为俄罗斯乃至整个苏联“民主力量”的代言人和政治斗争的主角。在当时苏联社会激烈动荡时期,他抓住时机,利用人民情绪,在与戈尔巴乔夫的斗争中逐渐占了上风。1990年,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成为俄罗斯的实际领导人。1991年6月,叶利钦又通过全民普选当选为俄罗斯第一任总统,权力进一步加强。而作为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逐渐被架空。1991年12月,叶利钦与当时的乌克兰最高苏维埃主席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凯维奇签定别洛韦日协定,苏联随之寿终正寝,戈尔巴乔夫被彻底逐出政坛。 1991年的“8.19事件和1993年的“10月事件”险些使叶利钦遭受灭顶之灾,但终因对手自身的缺陷和有利于叶利钦的社会情绪,再加上他本人卓越的政治手腕,每次都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其地位和权力一步步趋向稳固。因而,俄罗斯不少人不仅把叶利钦看作是一名政治家,而且把他称之为,“善于在逆境中取得优势的斗士”。另外,因为叶利钦有鲜明的个性、处事果断、敢于用强,在俄罗斯社会上素有“铁腕人物”之称。 “逆风”复出,征程艰难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久经沙场、颇有自信且往往能绝路逢生的人物,也毫不隐讳地承认,竞选连任总统对他来说“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来,其中有不少难言之隐。 身体健康问题是叶利钦第一道难关。 今年2月1日,叶利钦已满65岁,且健康欠佳。去年,他因严重的心脏病曾两度住院治疗,总共用了约3个月的时间休养, 快到年底才从疗养所回到克里姆林宫。尽管他努力表现得像一位身体健康的总统候选人,但他也曾承认全天工作对他来说是困难的。甚至在俄罗斯南方车臣反叛分子挑起的人质危机达到最高潮的时候,叶利钦还休假一天。而他的对手们个个身强体壮,年富力强:久加诺夫今年52岁,本人称连感冒都没得过;亚夫林斯基43岁,“10年来每天工作12—14小时,从未间断”;日里诺夫斯基49岁,列别德45岁。俄罗斯人说,他们对国家领导人的年龄倒不十分计较,但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很重视,因为他们对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病夫治国”给国家带来的弊端仍记忆犹新。反对派目前正在充分利用叶利钦的这一弱点,大造舆论。久加诺夫和亚夫林斯基甚至要求总统候选人必须通过体格检查。 威信日降是叶利钦第二道难关 回顾1991年俄罗斯总统选举,那时叶利钦正处在仕途的上升时期。他当时以57.3%的选票以绝对优势一举夺魁。时隔5年, 昔日的辉煌再也难以重温。各种民意测验表明,近几年来,叶利钦本人的威信直线下降。去年12月俄国家杜马选举,他所依靠的力量“我们的家园—俄罗斯”出师不利,仅得55个席位,而他的主要对手俄共取得明显优势,获席位157个。这种结果,进一步反映了俄罗斯社会目前的人心向背。 叶利钦作为现任总统落到如此境地,俄国内外舆论一般认为他执政五年政绩欠佳是主要原因。 几年来的经济改革“破”字当头,却没有“立”起来,且后果严重。盖达尔的“休克疗法”使俄罗斯元气大伤;切尔诺梅尔金政府的“强硬财政政策”导致生产持续下降;而丘拜斯的私有化政策更是加剧了社会贫富两极化和国有资产的流失。结果是,在少数人一夜之间暴富,生活奢华,一掷千金的背后,成千上万职工领不到工资,退休金得不到保证,人民生活每况愈下。俄罗斯统计数字表明,目前俄有四分之一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995年,居民收入又比1994年下降12%。叶利钦这种对百姓利益冲击极大的社会经济政策,导致俄民怨四起。今年年初再度掀起的煤矿工人大罢工,进一步显示了民众对叶现行政策的不满。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怀旧情绪上升,社会针摆“向左倾斜”。 一味倒向西方的对外政策不仅没有把俄罗斯“融入西方文明社会”,得到西方“实质性的”援助,而且使俄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陷入被动,俄的发言权日益缩小。当局的这种政策早已激起俄国内上下的强烈不满。1993年底新议会产生后,俄外交政策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重振大国地位,维护民族利益的目标。但是,经济的捉襟见肘制约了俄的外交行动,在许多问题上俄表面强硬,内在虚弱。面对北约东扩计划和北约在前南斯拉夫的为所欲为,俄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状况极大地刺伤了俄罗斯人的民族自尊心。他们岂能忍受充当被人颐指气使的“小伙伴”角色,因而他们在去年的国家杜马选举中,把因俄大国地位削弱而对当局产生的怨气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