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评论 4月1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否决了参、众两院3月份通过的《国务院对外关系授权法案》,使这个包含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内容的法案胎死腹中,避免了中美关系的一次大倒退。 这个法案要求把美国的国内立法中的所谓《与台湾关系法》置于两国间1982年签署的“八·一七”公报之上,是美国一些人霸权主义逻辑的又一次集中暴露。这么一个不识时务、不负责任的法案倘若获得通过,肯定会严重损害中美关系,受到伤害的决不仅仅是中国,还将有美国自身的利益以至亚洲的和平与稳定。 近些年来,中美关系遇到了一些困难,近来似乎发展到有人想从根本上动摇其基础的地步。看来,是到了全面研讨中美关系的时候了。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曲折跌宕,经历了三个大的时期。 1949年至1970年是全面对抗的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中国领导人本着和平共处的愿望,曾经向美国伸出过友好的手,但是被拒绝了。美国把新中国视为洪水猛兽,不仅断绝了一切经贸往来,实行严格的经济封锁,而且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边境。那时候,中美两国互相敌视,其原因是美国当时的领导人把中国当成了敌人。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顶住了美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压力,虽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新生的政权牢牢地站住了,而且发展了,壮大了。 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中美关系由解冻到建交到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气氛总的来说是好的。蒸蒸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客观存在,对亚洲乃至整个国际形势发生着重要影响。美国的有识之士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为了美国的战略利益,终于飞越太平洋,来到北京,结束了全面对抗的时期。其时,中国的意识形态没有变,支持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立场没有变,中美关系却改善了,发展了,归根结蒂,是因为美国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放到了次要的位置,而把国家利益放在了首位。 自1989年起,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不稳定、不确定的时期,既有合作,又有磨擦,有时是磨擦多于合作。 如果把中美关系出现危机的原因归结为个别的事件,那是肤浅的看法。美国是务实的,它的改变态度,乃是国际形势变化的结果。那时候,苏联和东欧处于剧烈的政治动荡之中,华沙条约组织和苏联都处于解体的前夜。美国及其盟国是想把社会主义国家一锅端的,借口,或曰导火线很容易找,没有这个,会有那个。那位打开了中美关系大门的尼克松先生后来有一段很坦率的话,很能说明问题。话的大意是:中美关系在70年代改善,是因为有一个共同敌人苏联,苏联不存在了,中国还有什么牌可打呢?说白了,美国是在打牌,打中国牌。自此,美国有了“扩大自由世界”的战略,先叫“扩展战略”,后来叫“参与和扩展战略”。在他们看来,既然苏联和东欧各国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信仰和社会制度,既然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可以分家,那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变?为什么不可以分家?他们不理解,也无法理解,中国人民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才赢得了独立与解放,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决不容许任何人分裂中国,阻碍自己的统一大业。 这一次,偏偏中国又站住了,不仅站住了,而且越来越兴旺。中国真诚而坦荡:坚持改革、开放,尊重别国的选择,承认世界的多样性,愿意与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分敌我,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允许别人干涉自己的内政,专心于自己的经济建设。结果,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市场日益扩大,同许许多多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了平等互利的合作、信任关系。这样,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就有点举棋不定了,一部分人主张接触,一部分人主张遏制,另一部分则主张既接触又遏制。美国国会的法案,正是遏制派的一个作品。 中美关系何去何从?看来美国国内正在思索、争论。不少人批评政府的对华政策缺乏战略性,缺乏首尾一贯的连续性。但这里牵涉到对一个根本问题的估计,即一个强大的中国对美国是好还是坏,是祸还是福?在美国,有一种意见颇有见地: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除非美国把她当作敌人对待。美国前国务卿黑格的态度是:只有愚蠢的政治家们才惟恐中国会逐步强大,美国对中国的强大应表示欢迎,因为这意味着美国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达到这种认识并不容易,需要有一种能高瞻远瞩地展望二十一世纪的能力。由于科学技术的推动,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纪,各国取长补短、相互依存是必然的趋势,冷战思维是完全不适应的,没有市场的。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像许多美国有识之士一样,期待着美国政府有一个明智的、跟上时代潮流的、始终一贯的对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