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东亚被西方地缘政治学家视作“破碎地带。”进入70年代以后,这一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上最活跃的地区。80年代末冷战结束后,经济竞争更加剧烈,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可以预料,21世纪东亚将成为全球战略中最为敏感的地带。由于中国在这一地区有重大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所以我们应当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研究。现摘要发表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最新研究报告《全球地缘经济变化与我国的战略问题》的最后一部分。 全球“冷战”基本结束以来,各种政治、经济势力都在寻求新的组合,以保卫本国本区域的利益。世界新秩序的基本架构,决定于各国是向着开放互惠的方向转变,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是在竞争中追求合作与并存,开展国际合作与经贸交流。这就是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另一方面,围绕着战略资源、战略要地的争夺以及边界、民族和信仰问题导致的局部争夺和冲突并未减弱。 东亚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复杂性 东亚地区地理上应包括中国及印度(不含)以东的亚洲地区。以下有统计数据的东亚地区系指下列国家和地区:中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澳门及“东盟”七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泰国、菲律宾、越南),它是几十年来及进入下世纪初世界经济增长和进出口最活跃的地区,世界经济重心在往这个地区转移过程中。 东亚地区经济在下世纪内如何实现持续发展,担当起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是摆在东亚各国的战略性问题。由于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战争和局部战争,西方列强的侵略并制造的国家冲突等原因,东亚地区面临着相当复杂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形势,这种形势是东亚地区内除东盟外尚无区域集团,中国至今未参与区域集团的原因,也将是阻碍东亚地区今后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1)东亚地区在西方地缘政治学家眼中, 长期被认为是“破碎地带”。历史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政治经济不稳定,彼此间隔阂、疑虑很深。加上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难以很快联合而走向一体化。 (2)美国在这个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仍然很强, 它庞大的太平洋舰队还驻扎在这个区域,与一系列国家和地区仍保持着“共同防御条约”。东亚地区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地位愈来愈重要。为此,它绝对不会撤出本地区,也不会促进东亚地区经济的一体化。 (3)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南中国海的资源本是中国所有。但南中国海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海上通道现成了一些国家争夺的对象。这种冲突将可能对未来东亚经济一体化带来十分不利的局面,特别是可能出现有关国家联合起来对付中国的形势。 (4)由于经济与历史因素的影响,东亚地区经济在总体上与美、 欧相差较大。除日本外,各国产业结构有相当的类似。就以出口构成来说,轻纺产品及一系列资源型产品也都是强项,资金不足也都是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这个范围内,有很强对外投资能力的只有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东亚对我国沿海地区未来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由于历史和地缘上的原因,东亚地区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极为重要。据统计在1986年—1992年期间,中国对东亚地区的进出口额从366.5亿美元增加到975.6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由49%提高到62.2%。 如不包括美元贬值因素在内,年平均增长17.7%。当然,这其中大约有300亿美元左右是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另一方面,从间接方面, 由于东亚地区对美、日来说极端重要,也在实际上增加了东亚地区对我国的重要性。1986年—1992年间,日本对东亚的贸易额由815.4 亿美元(占日本对外贸易的24.1%)上升到1841.6 亿美元, 占到日本对外贸易的1/3(32.1%)。 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但中国在全球地缘经济中的地位又是不稳定的,这其中的因素除中国产业技术水平低以外,还在于中国至今未参与区域性经济集团,因此也就不能依托稳固的地区集团而走向世界。也就是说,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很快,但这种经济联系的稳定性、安全感较差。 建立东亚区域性经济集团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 为了应付东亚地区地缘经济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防止出现地区间、国家间的冲突,同时也为了在东亚范围内发展经济技术交流,中国应该积极推动东亚地域范围的经济区域化。 东亚区域经济组织的建立要根据现有的条件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最有条件的是建立东北亚经济区和南中华经济区,然后,将南中华经济区与东盟联合起来,建立南中国海经济区。最后,成立东亚经济合作组织。 1.东北亚经济圈 包括中国(重点区域是东北、华北、华东)、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重点是亚洲地区),该范围的人口约8亿, 国民生产总值5—6万亿美元(中国、俄罗斯按重点区域计)。到2010年这个区域国民生产总值约15万亿美元,可能占到全球的1/5。 未来东北亚经济圈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将会有大发展,特别是中日、中韩之间的经贸增长是很快的。但同时,作为区域集团,将有严重的区内外竞争: (1)我国东北、华北地区与俄罗斯之间将出现对外资需求、 技术需求和设备引进方面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