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论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冷战时期的欧亚关系、苏东联盟解体及冷战结束给国际关系和欧亚关系带来的影响,欧亚关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 作者指出,西欧国家与亚洲发展中国家之间本无根本、直接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但在冷战时期欧亚关系发展缓慢。苏东联盟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彻底打破了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原有的利益和矛盾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苏东联盟解体导致两个敌对阵营和两个平行市场的根本消失,为实现经济国际化扫除了障碍,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变化推动了欧洲向统一方向的发展,但也给欧洲一体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冷战的结束和世界局势的缓和给正在起飞的亚洲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使美日等西方大国加快调整其亚洲政策。 冷战后欧亚关系的发展既具有广泛的空间,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临的挑战包括竞争、经济发展的差距和不同文化传统等问题。欧洲和亚洲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和发展的可能性非常巨大。亚洲既可为欧洲提供较广阔的活动空间,又可以充分利用欧盟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加速自身的发展,增强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一、冷战时期的欧亚关系 两霸在全球的争夺对欧亚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所论及的欧亚关系主要是指西欧国家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与亚洲发展中国家,包括亚洲一些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本无根本的、直接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但在冷战时期,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冷战阴影下,欧亚关系发展缓慢。除日本外,西欧国家与亚洲国家的政治交往只是停留在最一般的,甚至是最低的水平上,没有出现过引人注目的事件。在经济交往方面也同样处于低水平。经贸数字表明,欧共体对日本以外亚洲国家的贸易额及其在外贸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小,欧盟国家在亚洲外来直接投资中的相对份额仅占10%;作为原欧共体的重要成员国的联邦德国,对亚洲的贸易额也很小,它对亚洲的直接投资占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仅为1%(1989年)。 二、苏东联盟解体及冷战结束给国际关系和欧亚关系带来的影响 1、对世界格局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 苏东联盟的解体和冷战结束使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被彻底打破,两个超级大国以及以它们为首的两个军事集团相互对立的局面改变了,两极世界正在向多极世界演变。与此相联系,原有的利益和矛盾结构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国间的关系出现了大的调整,许多国家面临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与世界格局的变化相联系,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当今世界仍充满各种矛盾,但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少,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进一步得到加强。在左右国际关系的诸因素中,经济和安全因素上升,意识形态因素相对下降。苏东联盟解体带来的另一个世界性影响就是进一步推动了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苏东联盟的解体导致两个敌对阵营和两个平行市场的根本消失,这就为发展国际经济关系和实现经济国际化扫除了一大障碍,进而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90年代以来,世界市场在扩大,国际资金流通加快,各国对外投资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扩展,通讯技术和交通运输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在环保、生态平衡、打击贩毒和恐怖活动、以及制止艾滋病蔓延等问题上,全球性的合作日益发展。这些都与苏东联盟解体和冷战结束不无关系。 2、对欧洲和亚洲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对欧洲发展的影响:苏东剧变结束了战后造成的东西欧分裂,推动了欧洲向统一方向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给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使一体化的进程更加复杂。东西欧之间的旧的裂痕和巨大发展差距有待克服。在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和欧盟问题上还有一个复杂的俄罗斯态度问题。俄罗斯本身的发展及其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将是一个难以确定的因素。苏东集团解体和冷战结束给欧洲发展带来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就是改变了西欧的国际经济环境,为其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冷战期间,由于两霸在全球的争夺,西欧国家在第三世界的活动受到了许多限制。冷战结束后,原第三世界,特别是原苏联势力控制和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为欧盟国家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对亚洲的影响:亚洲是世界最大的一洲,面积为440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9.4%。但亚洲经济起步较晚。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加快了产业革命的进程,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崩溃,但它由于充分利用了美国的保护和援助,并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冷战中获益,从而较快地恢复和重振了经济,并加入了西方七国的行列。而其他亚洲国家,直至20世纪60年代经济才陆续开始起步。首先是东亚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四个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并被誉为亚洲的“四小龙”。70年代,东盟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从而使东亚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冷战的结束和世界局势的缓和给正在起飞的亚洲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多的国家,特别是中国等,走向市场经济,并与国际经济接轨。亚洲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亚洲地区对外贸易(不含从香港转口输出)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由1982年的21.6%(出口21.8%,进口21.4%)上升到1992年30.7%(出口32.1%,进口29.2%),而1992年北美和欧洲联盟的对外贸易额则分别占全球贸易的22.2%和21.1%(不含欧洲联盟内部相互贸易量)。1992年,欧共体对东亚的贸易额(2490亿美元)第一次超过了它同美国的贸易额(2060亿美元)。1992年美国同东亚的贸易额达3480亿美元,比美国同欧洲2270亿美元的贸易额多53%。 冷战结束对亚洲发展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美、日等西方大国加快调整其对亚洲的政策。这无疑给亚洲的发展及亚洲与世界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推动力。鉴于世界格局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鉴于亚洲经济的崛起和市场的不断扩大,美国和日本进一步调整了它们对亚洲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日本早在1987年就由前通产大臣提出了“新的亚洲产业发展计划”,1988年日本竹下内阁提出了“东亚经济圈”的构想。苏东集团解体后日本加快了这一战略的推行。从日本通产省发表的报告和有关文章和讲话来看,日本的战略目标是:通过投资、援助和贸易“三位一体”的手段推行“雁阵模式”,即以发达的日本为排头,“四小龙”紧随其后,东盟国家为第三序列,并进一步扩展到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印支大陆、以至整个亚洲和太平洋西岸地区。在“雁型”发展战略下,加快产业结构的连锁式调整,形成日本生产高科技产品、“四小龙”生产一般技术产品和耐用消费品,东盟和中国、越南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分工格局,以及以日本为主导、由日本和韩国等出资金和技术,中国和朝鲜等出劳力,俄国出资源的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