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和平论”是时下西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风行的理论,它还是某些西方大国外交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因而,这一理论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不是偶然的。 “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是“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支持这一论点的论据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民主政治自身的性质出发,认为民主政治是和平政治,它以宪政法治为基础,把政治行为包括军事行为纳入法律的轨道;而且民主政治的精神和价值基础是平等、自由和博爱,而其中博爱的原则是对暴力原则的直接否定。因此民主政治是能够避免战争与冲突的法宝。第二方面的论证来自于历史上的经验事实。民主和平论者认为,自19世纪初以来,除极个别的例外,民主国家之间没有发生过战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尽管民主国家有可能与非民主国家之间发生战争,但民主国家之间无战争。〔1〕 这一理论出现以后颇具影响。使之产生影响的原因除理论本身之外,还与冷战结束这一国际大背景直接相关。在许多西方人尤其是统治阶级眼里,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是自由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决定性胜利。正如福山在他1992年出版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中所说,“过去的几年里,在全世界出现了对自由民主制度作为一种政府制度的合法性的了不起的共识,它战胜了像世袭的君主制、法西斯主义,最近还有共产主义这样敌对的意识形态”。〔2 〕既然自由民主制度是一种“不能再作完善了”的制度,民主国家之间又不会发生战争,那么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实现自由民主制度,将意味着世界永久和平的到来。正因为如此,这一理论非常具有吸引力,也符合西方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因此“民主和平论”就成了某些国家推行外交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克林顿政府的“扩展战略”正是建立在民主国家之间无战争以及市场经济会自动转化成民主制度这两个基本设想之上的。 《欧洲》杂志社去年专门组织了一次专题讨论会,并于1995 年第4期刊登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发言,以此推动学术界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展示西方民主政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暴力的作用和冲突的迭起,以及随着西方民主政治的成熟及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暴力与冲突的变化与转移。这是目前对“民主和平论”的有关讨论中被忽视的一个方面,而我们认为这恰恰是最不应该被忽视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能忽视。巴林顿·摩尔教授在他的《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这一著作中曾经说道:“把思想和人们产生思想的途径分离开来,让思想脱离历史内容,提升到独立的因果要素的位置,将意味着公正无私的研究者却听信于统治者通常为自己最恶劣的暴行所提供的辩护辞。”〔3〕本文正是要从历史上民主与暴力的密切联系中,提醒学者在讨论过程中不要简单地从完善的民主政治理论出发去推断民主与和平的联系,而忽视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与暴力、战争的关系;更不能忘记以暴力剥夺发展中国家自身正常发展权力的正是那些第一批走上工业化的民主国家,而今天赞同这一理论无疑于又一次要发展中国家不顾国情现状盲目效仿西方;更何况,从理论上讲尽管民主整体有制约战争的多种机制,但我们认为民主和平还并不能从以往的历史经验中得到有效的验证。 “民主进程是一场漫长的而且必然是没有止境的斗争”。〔4 〕巴林顿·摩尔在他杰出的研究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西方民主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且暴力在其中扮演着不可低估甚至不可替代的角色。西方民主在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最终确立,依赖的是和平统治秩序下的合法暴力——圈地运动。正是这种上层阶级用来反对下层阶级的强大暴力,使英国摆脱了农业这种人类的主要的社会活动,而这正是民主获致成功的前提条件。“对残酷的圈地运动的认可,给人看到向民主社会和平过渡的可能性是有限的,这也让人回忆起民主建立前夜公开的暴力冲突”〔5〕。民主的建立是远比本文所涉及的内容要复杂得多。 我们所指出的只是西方民主发展道路的起点便是暴力革命这一历史事实。 暴力与战争在某些重要的历史关头往往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我们说西方民主的建立以国内的暴力冲突为起点,而这种暴力冲突催生了较之封建社会有巨大进步意义的资本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这种暴力冲突称之为革命。但是,资产阶级专政建立之后,它引起的比国内战争更多的暴力冲突和痛苦,则是其建立世界市场过程中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殖民战争。西方国家300年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是以殖民地人民的巨大牺牲和殖民地社会经济的停顿甚至倒退为代价的。正是殖民战争使西方民主国家得以完成原始积累进行工业革命,并继而进入工业化社会,使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得以最终确立。应该说,西方的民主与资本主义发展相伴而生,以暴力掠夺和殖民战争为手段的贸易市场的扩张,是西方民主政治得以维持与完善的重要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欧美民主政治进一步深化的时期。它的重要标志就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全确立;两党政治的正式形成;普选制的普遍实行。但与此同时,欧美民主国家加紧对外扩展与争夺,世界各地已被大国瓜分完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正是帝国主义之间争夺的结果。在两大军事集团中,协约国里有算不上民主国家的俄国,同盟国家中也有已经实行了资产阶级立宪政治和普选制的德国,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能简单归为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之间的战争,或者更应该说是老牌帝国主义既得利益者与新兴帝国主义挑战者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这种利益之争从美国参加协约国一边作战的原因中看得很清楚,美国参战是因为“我们的销路主要是在协约国,我们愿意看到协约国继续这场战争并赢得战争”。〔6〕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 日法西斯挑起的人类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世界性战争,而这三个国家都曾有过民主的历程。民主在这些国家的溃败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与30年代初经济大危机有直接联系,而且还可追溯到这些国家向工业化过渡时期的历史环境以及其民主历程的急促与保守势力的强大,这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问题并非本文探讨的范围。但是第二次大战前后历史表明,民主国家在特定的压力与打击之下,有可能走上法西斯道路。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中,起码不能概括出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的结论。如果一定如此去做,那么以何种标准来界定民主国家就变成了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