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座谈会 令人瞩目的首次亚欧首脑会议落下帷幕,各方对此次会议评价甚高,认为开创了洲际合作的新范例,也有媒介认为“此次会议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那么,首次亚欧峰会将对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可能造成怎样的影响?对国际间的交流具有怎样的启示?为此,本报与上海国际关系学会邀请上海国际问题专家,进行了专门研讨。 这次亚欧会议是在当前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关系出现重大调整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专家们认为,着眼于21世纪,首次亚欧首脑会议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东亚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与美欧对等的战略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同时也显示了未来世界经济亚、欧、美三极格局的走向,从而基本奠定21世纪世界经济秩序的基础。 然而,此次会议并非仅具象征意义,推敲会议的进程和最后《主席声明》,可以发现亚欧双方是以渐进、务实的态度对待这次峰会的,因此此次会议不仅气氛良好,而且有一些具体成果。两天的会议即确定“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体制、非歧视性自由化、开放性地区主义”诸条原则,而这些个原则,即使是近年来进展较快的APEC,也是举行了多次会议才勉强达成共识的。首次亚欧会议的另一重大成果是确定了一系列的后续行动,要求在6个月内制定出促进欧亚间的投资计划, 研究设立欧亚论坛、欧亚合建跨亚洲铁路的可行性,同时会议还同意两年之后在英国举行第二次会议,第三次亚欧会议于2000年在韩国举行。由此可见,亚欧会议的参与者们努力将亚、欧间的合作具体化、规则化,这正说明亚欧进行互利互惠合作的迫切性。欧洲因为近年经济增长迟缓,失业率居高不下,急欲搭上飞速发展的东亚经济快车;东亚大部分国家则迫切需要资金和技术,以保持持续发展。 首次亚欧首脑会议不仅反映于欧亚经济的相互需要,也传达出一种处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关系的新模式。除日本外,与会东亚各国都曾是发达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并为能与发达国家平等对话苦苦奋斗数十年。专家们认为,此次会议的成功表明,只有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本国经济,依靠经济发展来增强自己的政治地位,才能与发达国家达成平等的合作关系,中国、东盟的发展即是最好例证。 专家们还认为,此次亚欧会议的涵盖面已超出经济、政治范围,辐射到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层面上。会议声明中所提的“基本权利”概念,既包括西方“人权”意味,也表达出东方的发展权、生存权等要求;另外大会决定设立一个欧亚基金,推动双方文化、经济全方位的交流;还拟定建两所欧亚大学,侧重研究双方的历史、文化。这表明西方已开始注意到支持东亚经济快速发展的文化底蕴。过去西方学者将东亚独特的文化模式视作东亚经济发展的阻力,而今则将东亚价值观褒扬为东亚经济成功的动力,甚至认为仅用西方经济学无法解释东亚腾飞之谜。由此可见,文化离不开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了,文化才能获得认同。在这个意义上,亚欧会议也确定了一个异质文化互学互融的新模式。 这次亚欧会议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与会的日本表现平平,唯一超级大国美国被排斥在外。 日本在此次会议中地位不很突出,虽然其GNP大于与会的其他9个亚洲国家之和,但由于东盟国家表达的政治强势,再加上要修复因独岛(竹岛)之争几近破裂的日韩关系、改善因核试而恶化的日法关系,一向善于显山露水的桥本这次不得不采取低姿态,会上未主动提建议。 ——美国不仅被排除在亚欧会议之外,甚至连观察员资格也未获得,这是破天荒第一次。亚欧会议坚持独立性说明,“冷战”后的多极格局已有新的发展,同时也表明美国一贯的经济霸权主义、动不动即舞“超级301”大棒的蛮横作法将会受到牵制。 亚欧会议虽然成功落幕,但仍有一些切实的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在地区间调和微妙的文化分歧,以及如何解决政治与经济的不平衡,这些还需欧亚双方进一步努力。 在座谈会上发言的专家学者是:陈佩尧、俞新天、伍贻康、潘光、吴寄南和谢惠鸣。 本报记者 张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