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延续了冷战期间的军事战略目标, 目前的调整是减少第一线部队,加强机动性,提高打击力量。 “冲绳事件”给美日两国领导人带来极大政治尴尬,而且余波未尽,与此同时亚洲国家开始普遍关注美国是否将在本地区继续保持军事存在。从目前事态的发展及近来美国政府和军方的各种正式文件及学界的观点中可以看出,美国基本延续了其冷战期间在亚洲的军事战略目标,即阻止美国之外的其他单一国家或集团向美国的地位挑战,维护美国在亚洲的政治、经济以及通商、航海等方面的权益。 美国眼中的三个重点地区 美国认为亚洲有三个地区最可能爆发冲突:朝鲜半岛、南中国海和台湾海峡。苏联解体后,美国的军备结构调整始终是围绕着“同时赢得两场区域性冲突”这一基本目标进行的,通常这两个地区是指海湾和朝鲜半岛。由于美国在这两个地区曾直接进行过战争,至今仍与有关国家保持着军事安全协议并有驻军,若再次爆发军事冲突,美国还会积极介入。美国政府和军方在此问题上几乎没有分歧。 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美国以“维护航行自由”为名力图插手。美众议院1995年6月通过的美国海外利益法案称, 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任何用武力夺取该区域岛屿的行为都将引起美国的严重关注。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表示,如果在该区域爆发冲突,美国将派军舰护航以确保航行自由。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采取售台武器逐步升级的战略,加强台湾的军事防御能力,以阻挠同大陆的和平统一。最近美台又在探讨美向台提供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问题。美参议院已通过法案,要求把《与台湾关系法》军售条款优于中美“八·一七公报”,为今后美国向台出售武器提供更充分的法律依据。台“海军司令”顾崇廉也秘密赴美活动,试探从美购买潜艇的可能性。 调整的五个方面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美国在继续保持在亚洲军事存在的同时,在军事部署上做了较大的调整,其基本态势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逐步建立集体安全体制。在以经济竞争为主要特征的冷战后时期,美国不再愿意单独负担为其盟友提供安全保护的庞大军事开支,希望在军事费用、行动代价、政治风险等方面与盟国“分担利害”,在美国继续起领导作用的前提下,更大地发挥其盟国的作用。 (二)缩小驻军规模。目前美国在亚太驻军已减少到10万,预计还将减至8万,主要是从韩国撤出部分地面部队, 在印度洋或太平洋增加海空军力量,将在亚太的驻军总人数保持在8万左右。 (三)加强机动打击能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区域战略”,即平时在前沿部署少量部队以减少军费支出,战时则以本土部队实施快速机动支援,实行“少兵在前,多兵机动”,以决定性兵力重创对手。另外还要以航空母舰战斗群为主体,加强海上纵深打击力量,达到摧毁对手的海空力量使其无法完成作战任务的目的。 (四)力争控制两洋(太平洋、印度洋)。美军从菲律宾军事基地撤出后,它对西太平洋的控制能力受到了很大影响。西太平洋是中东原油运往东北亚航线的必经之地,美国视之为战略要地,因此正极力争取泰国同意其在暹逻湾设立军事基地。美军方正在研制能部署小型部队的巨型浮岛,它不仅比航空母舰节省大量费用,而且由于停靠在国际水域,可避免主权纠纷。美海军陆战队司令克卢莱克最近向国防部和海军部提交了报告,强调需在亚洲以舰载的方式保持军事存在并从大西洋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增派海军力量。 (五)保持技术优势。经海湾战争实战检验后,美国对高技术武器信心大增,除正改进F—117、B—1等隐形战斗机外,还在提高巡航导弹和战区防御导弹的性能,并着手开发新型激光武器和太空武器,进一步做到“量少质精”和“以寡敌众”。 可见,美国是在亚洲进行军事部署调整而非全面撤出,是军队搬家而非撤退。 亚洲国家的反应 亚洲国家对美国军事部署调整的反应,是美国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必要条件。海湾主要产油国对美国在西亚的军事存在表示欢迎。东盟国家除越南和菲律宾以外,都允许美海军舰只在其港口进行修理和补给加油。美国同泰国每年举行军事演习。菲律宾总统拉莫斯正考虑重新对美国开放苏比克海军基地,美国也在考虑对菲律宾提供一批F—16 战斗机。美日两国主要受“冲绳事件”的影响,推迟发表关于日美安全条约重新审议结果的联合声明,但日本政界主流仍高度重视日美安全条约,再次确认了该条约对日本的重要性。目前,日本方面已分担了驻日美军费用的70%,冲绳事件未对美在日本的军事存在造成根本性的冲击。韩国也与美国达成了协议,规定美韩军事条约在南北方达成永久和平协议前将继续保留下去,韩国还将从1998年起把分担美国驻韩军队的费用比例提高10%。 美国在亚洲的军事介入将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到目前为止,美国在有步骤地推进其亚洲安全战略目标。而且,与冷战结束初期相比,美国的行动更坚决、目标更明确。但是,其效果究竟如何尚待时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