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1995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了第六次中日韩三方东北亚问题研讨会。六年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IWEP)、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NIRA)和韩国开发研究院(KDI)共同商定, 每年一度在三国首都轮流召开以东北亚政治安全和经济合作以及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今年的东道主轮到中方,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美国福特基金会为此提供了赞助,基金会驻京总代表塞奇教授亲自在开幕式时到会祝贺。 这次国际研讨会议恰值中韩建交三周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以及中美、中日关系出现新动向之时,因此有关国家对此次研讨活动十分重视,均选派了一些著名专家和学者与会。 根据三方的商定,第六次中日韩三方东北亚会议共有四个议题,它们是:1)东北亚的文化模式与合作关系;2)东北亚的安全格局及未来走势;3)东北亚的经济合作关系;4)东北亚地区在未来世界经济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每次议题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请三国的各一位专家学者就此议题发表专论,然后由一位中国学者归纳总结和做出评论,稍事休息后让各国与会者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最后是三位专题发言者做出回应并由会议主席作小结。从会议进程和内容看,达到了三方最先设想的“高水平的沟通”的目的。 文化问题被安排在第一议程上,它反映出人们越来越强烈的一个共识:探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谜”,仅仅凭借对经济本身或经济政治相互关系的研究是不够的,而必须从更加广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做全方位的把握。中国著名外国宗教和文化学家黄心川教授以《东北亚的文化模式与合作关系》为题,以大量事例分别阐述了儒教对日本、韩国、中国的源远流长的影响,提出他所说的“汉字文化圈”的概念,预测有关国家将在共同的文明推动下迈向21世纪,保持东北亚地区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生长点的地位。日本神田外国语大学讲师兴吕一郎先生是位年轻的中国问题专家,曾经留学美国,能够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和中文。他的论文《历史上日本人的亚洲观》引起许多与会者的浓厚兴趣。作者历史地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脱亚入欧”的历程和心态,对当代日本人忽略邻国、高傲自大的性格作了深刻反省。韩国代表、现为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规划部副主任的赵利济先生则集中讨论文化与经济的联系。他在《东北亚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论文里分别从“文化背景”、“政府作用”、“领导权威”、“家庭制度”、“公司制度”和“土地所有制”六个方面,广泛论述了东北亚各国经济快速成长后面的文化因素和历史条件。担任这一议题评论人的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主任萧琛副教授对三位发言者有关文化和经济互动关系的论点做了评述,并且结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和文化讨论的情况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在随后的自由讨论中,各国代表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纷纷发表见解,显示出东北亚地区某种历史渊源的共同性和当代发展的多样性之复杂结合的学术特点。所及话题还有文化差异与共性问题、日本和韩国起飞时期的文明发展及与当今中国的比较、文化因素能否视为经济成长的内在函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劣及未来走势等等。 第二阶段的主题是地区安全问题。这一向被认为是最重要也最敏感的一个话题,在此次国际研讨会上亦不例外。如果说在前面的文化讨论和后面的经济讨论时各国与会者表现出较多的共同点的话,那么在这一阶段的讨论中则显示了较多的差异和激起了较多的争论。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国际研究交流部部长伊藤新一先生在提交的《东北亚的安全》的文章里,把注意力集中放在朝鲜半岛的政治和安全形势上,强调了南北韩对峙局面的严重程度和以和平谈判方式解决矛盾的必要性。除了对美国的作用有比较积极的评估外,他并没有涉及这一地区其他国家的角色及相互关系。与此相反,中国代表、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高恒副教授则明确批评了他所认为的美国特别是日本在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形成方面的消极作用。在题为《东北亚的安全格局及未来走势》的论文里,高先生提出他个人的一个判断,即如果按目前的势态发展下去,在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可能会形成某种以中朝为一方、美日韩俄为另一方的“准冷战格局”。韩国的崔相镇回避对上述两人的发言直接做出评判,而是谨慎地估量了中美关系在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上的极端重要性,认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是保持稳定的重要前提条件。崔将军在题为《东北亚安全环境之变幻的现在与将来》的论文的结尾,还专门提到有关国家(美日中韩)进行安全对话的必要性。作为评论人,世经政所的王逸舟教授归纳了三位发言者的共同点,即都希望建立和平稳定安宁的地区局面,也都意识到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深刻的改变,但同时指出各国出于利益差别而形成的观点差异,这主要表现为如何认识新的敌我友关系(假如还存在的话)、如何解释造成地区形势不稳的根源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局面等。对于上面的发言及评论,各国专家学者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其提问和评论之踊跃、争论和分歧之激烈、交换意见之坦诚,均超过其它三个领域的讨论。一些代表指出,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往昔的敌我友关系早已模糊不清,应当以不同于“冷战思维”的新的思维看待国家间关系,包括已经有的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摩擦与矛盾,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冲突之中。在这方面,东北亚国家尤其有责任维护今天这种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的局面,做出更大努力促进相互的信任与合作。 东北亚的经济合作关系是第三阶段的主题。在这方面,东北亚三国之间一向被认为具有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交流话题。从这次研讨会的情况看,各国学者主要围绕几个具体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它们是:APEC范围中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问题(包括进程和难点);次区域合作的各种设想;中日之间、中韩之间、日韩之间及三国与美国及世界主要贸易区的经济往来及合作关系;经济体制和对外经济方针方面的差异及其对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已有的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如何帮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入次区域经济合作并且享受经济国际化的好处;环境污染和采取措施制止形势进一步恶化的问题等等。韩国贸易促进会主席金基桓先生指出,东北亚三国的经济关系在世界贸易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目前三国间的贸易量已经占到世界贸易总量的1/5, 到下个世纪初可能超过1/4, 因此对三国决策层和研究者来说如何进一步推进这种关系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提出,应当特别关注下述五个方面:1)安全成本(主要是如何处理同美国的关系);2)政策导向;3)投资领域;4)经济制度的差异;5)环境保护。 金先生在题为《21世纪东北亚三国的经济合作:问题和对策》的论文中有以下建议:各国加强对全球多边贸易和投资框架的参与;帮助朝鲜进入亚太经合组织;三国采取措施进一步沟通与合作。NIRA副理事长门胁秀一先生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他的论文《东北亚的合作与劳动分工》着重谈了两个问题:第一,全球市场化进程已经无法阻拦,地区经济一体化也是大势所趋,因而东北亚有关国家应当研究对策和及时因应;第二,东北亚地区各国发展的经济水平不同,虽给合作带来了问题,但也使技术、工艺和资金依次推进、逐层转移成为可能。实际上他再次表达了日本人一向倡导的“雁阵模式”的愿望。中国代表、世经政所沈骥如副教授对地区经济合作问题素有心得,他也是研究欧共体问题的一个专家。在向此次会议提交的《APEC框架中的东北亚经济合作》的论文中,沈先生借鉴欧共体的经验,仔细设计了APEC未来一段时期投资和贸易及区域一体化合作的若干原则,并且把这些原则运用到东北亚的次区域范围内,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的韩国问题专家韩镇涉教授作为评论人强调了经济合作的意义不只在经济领域本身,而且会广泛影响到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