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格勒布专电 1995年12月14日正式签署波黑和平协议以来,有关各方执行协议的情况犹如在波黑陡峭的山道上长途跋涉的汽车,行走迟缓,险象环生。 “到目前为止,情况良好”,这是北约官员在形容当前波黑局势时常用的一句口头禅。从波黑战场的变化看,情况也许如此。去年10月份停火后,波黑冲突各方没有再发生新的大规模流血冲突。按照波黑和平协议的规定,波黑穆克联邦和塞族武装在1月19 日之前必须在波黑全境脱离接触,形成一条1000多公里长、4公里宽的“隔离带”, 这也已基本实现。 在过去的3年半里,波黑战争似乎有一种规律, 即在气候恶劣的冬季,战斗趋于平息,春天来临时,战火重又燃起。但在冲突各方休养生息愿望强烈,以及北约大军坐镇维和的情况下,波黑今年可能将迎来第一个和平的春天。 然而,尽管停火前景看好,和平协议其他方面的执行情况则进展缓慢,表明了实现波黑和平的艰难。 首先,协议规定的领土交换遇到强大阻力。按照和平协议的规定,波黑穆克联邦和塞族方面将让给对方一部分土地。但随着领土交割日期的来临,各方准备放弃的地区都发生了大规模焚烧住宅的事件,从而让对方接收的几乎是一片焦土。波黑和平协议将目前塞族控制的萨拉热窝市区的大部分划给穆克联邦,这一规定引起了当地塞族的强烈不满。在修改和平协议的要求遭到拒绝之后,塞族居民已开始逃亡他乡,他们不仅举家搬迁,拆移工厂,甚至连死者的尸骨也要挖出带走。一些塞族市民还扬言将以武力抗拒穆克联邦接管其住区。1月9日,一枚榴弹从天而降,击中正在萨拉热窝大街行驶的电车,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尽管北约部队经调查称其为“孤立的恐怖事件”,舆论担心这可能是塞族将其威胁付诸实现的前兆。 第二,穆克联邦出现新危机。穆克联邦成立已近两年,但两个民族貌合神离,各自为政,联邦一级机构形同虚设。随着波黑穆克与塞族之间停火的实现,穆克之间的矛盾呈上升趋势。今年元旦之夜,一位穆斯林青年在过莫斯塔尔市的克族哨卡时,由于没有停车,被克族警察开枪击毙。随后,穆克之间发生了互相枪击、并打死打伤对方警察的事件。另据克族方面称,穆斯林军队前不久试图占领波黑中部的克族村庄,差点导致穆克之间大动干戈。美国及其盟国将穆克联邦视之为履行波黑和平协议的“基石”,因此它们对穆克之间的摩擦非常紧张。最后,在美德等国对克罗地亚和波黑领导人施压之下,穆克之间的冲突才有所缓和。 第三,国际援助姗姗来迟。波黑和平协议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包括撤军、裁军等内容的军事方面,二是包含重振经济、难民安置等内容的民政方面。对于实现波黑持久和平来说,民政建设方面甚至比军事方面更重要。实现波黑重建,关键是国际社会给予及时援助。但目前西方各国只承诺提供5亿多美元, 只是波黑重建所需上百亿美元资金的一个零头。由于美国同欧洲盟国在经费分摊问题上分歧严重,有关向波黑提供援助的“认捐”国际会议已一再推迟。 第四,交换战俘未能如愿以偿。按照波黑和平协议的规定,波黑冲突各方在北约进驻波黑后的第一个月,必须释放全部在押的900 多名战俘。但穆斯林方面称,在查清战争中穆方失踪人员的下落前,他们不会释放其扣押的塞族军人。结果,在规定释放全部战俘的那天, 仍有700多名战俘在押。另外,尽管和平协议规定波黑境内必须实现人员自由流动,但各方扣押、刁难他方过境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 第五,裁军谈判争吵不休。前南冲突各方削减武器装备被认为是波黑和平的一项重要保证。然而,有关裁军的谈判一开始就遇到麻烦。先是克罗地亚因同南斯拉夫互相承认计划搁浅,扬言将抵制裁军谈判。然后是波黑塞族的名称以及武器数目等问题,使正式谈判日期一拖再拖。再是美国未等谈判有结果,已决定为穆斯林军队提供训练和装备,致使其欧洲盟国担心前南裁军谈判会因此“胎死腹中”。 维和部队进驻波黑之初,其装备精良,架势咄咄逼人,似乎随时准备“教训”胆敢违反协议者。但一个多月来,北约在使用武力方面比较谨慎,对付违反协议事件主要是通过对有关方面施加政治压力,或者将其责任推卸给其他国际机构。据此间新闻媒介分析,北约部队之所以态度克制,一是不愿介入波黑纠纷,以免陷入波黑“泥潭”;二是北约即使运用高技术武器,也难免会造成“附带的平民伤亡”,使其形象大受影响。但在“人权”组织的压力下,最近美国已要求北约部队将其任务范围扩大到协助调查波黑内战中发生的大屠杀事件。这样一来,北约卷入波黑冲突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人们担心北约部队可能会重蹈美军在索马里的覆辙。 波黑和平协议的实施仅一个多月,更严峻的考验尚在后头,除了上述方面外,还有难民遣返、选举、布热奇科归属等问题。这些方面进展情况如何,不仅关系到波黑的未来,也关系到北约能否从波黑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