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济列夫日前被叶利钦总统解除外长职务,是俄罗斯近几年来,尤其是去年外交政策在国内受到强烈批评、在国际上接连受挫的结果;同时也反映在新一届杜马选举之后出现新的政治力量对比的情况下,总统正采取措施,准备对现行外交政策进行调整,迎接今年6月的总统选举。 科济列夫现年44岁,于1990年10月被破格提拔,出任原苏联俄罗斯联邦外长,苏联解体后,即担任独立的俄罗斯首任外长。在近几年俄政坛的复杂斗争中,作为总统的盟友,由于忠实地执行总统制定的外交政策,科济列夫一直稳坐外长交椅,成为叶利钦手下任职时间最长的部长。然而去年秋天以来,他的地位开始动摇。去年9月8日叶利钦总统公开对外交部的工作表示不满,10月19日表示打算解除科济列夫的职务。虽然叶利钦随后又表示还信任科济列夫,但舆论界普遍认为科济列夫的去职只是时间问题。 苏联解体以来,俄外交经历了从“向西方一边倒”到奉行重振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的演变过程。起初,俄外交政策的主要脉络是努力“融入西方文明社会”,在处理国际重大事务中向西方看齐,充当西方的配角,在涉及本国利益的问题上表现出以退让为主。当时的俄外交是其“激进民主派”在国内推行的激进改革政策在国际事务中的延续,其主要目的是以让步换取西方的经济与技术援助。然而西方的援助“口惠而实不至”,且对俄实行以“遏制”其影响为主的战略,致使俄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一落千丈,丧失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科济列夫及其外交政策遭到猛烈抨击,要求他辞职的呼声一直很高。 1993年12月,俄民族主义势力在首届国家杜马选举中获胜,“激进民主派”失利。面对新的政治力量组合和国情的变化,俄政府改行旨在恢复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争取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与主导权,维护其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力争摆脱被西方国家视为“小兄弟”的境遇。从1994年上半年开始,在处理波黑、中东、朝鲜半岛以及与伊朗的核合作等国际问题上,俄外交表现出了鲜明的独立于西方大国的特性。 但是,由于综合国力的下降,俄外交努力收效甚微。特别是去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顾俄的反对,对波黑塞族进行大规模空袭。随后,美国还夺取了对波黑事务的主导权。在国际社会调解波黑冲突等重大事务中俄实际上仍然处于从属的配角地位。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以扩大北约为由,逐步向东欧扩展其影响,加紧在独联体的渗透。在西方的挑战面前,俄外交显得软弱无力,无所适从。科济列夫再次受到指责。去年9月议会表决以压倒多数票要求他辞职。在俄外交接连受挫的情况下,叶利钦不得不考虑反对派的意见,虽然当时科济列夫没有被马上解职,但在俄罗斯与北约就波黑维和行动的关键谈判中,外交部被排斥在外了。去年12月,强烈反对现行外交政策的左翼势力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后,为避免与新议会可能发生的矛盾冲突,总统作出了最后的决定,科济列夫终于挂冠而去。 科济列夫被解职已引起一些西方国家的不安。现在人们最为关注的是科济列夫之后的俄外交走向。虽然俄总统表示既定的外交政策不变,但观察家认为,俄外交政策势必将进行调整。由于左翼势力等反对派在新议会选举中获胜,总统大选即将于今年6月举行, 俄领导人和各种政治力量都将高举“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大旗。因此近期内竭力维护大国地位和尊严、地缘政治和经济安全利益,继续力阻北约东扩仍将是俄外交强调的主要方面,俄对西方外交可能将更趋强硬。 但俄罗斯经济困难,需要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去年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了60亿美元的贷款,拖欠外债达1300亿美元,同西方关系的恶化对国家的整体利益不利。从自身利益出发,俄罗斯仍将寻求与西方的务实合作,保留与西方国家结成“伙伴”关系的方针,当然其内容将作出某些修改,即在合作的同时进一步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针对西方的“遏制”亦将采取相应的反措施,尤其在独联体范围内,将进一步加强主导地位,加强和巩固独联体的经济与军事一体化进程,以阻止西方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