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B 心灵哲学一直是英美分析哲学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尤其是最近一、二十年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变得异乎寻常地活跃和丰富。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哲学理论上人们发现了心灵哲学中的问题和语言哲学、形而上学等其它领域的问题之间的深层次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对心灵各方面的认知科学研究(包括心理学、语言学、脑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心灵哲学的繁荣。 本文的任务是以心灵哲学中的核心课题为线索,对当前心灵哲学的研究状况作一个俯瞰式的介绍和讨论。我将围绕意识、心灵内容、心灵形而上学和认知科学这四个主题来展开,对每一个主题,我在评介各种重要课题的同时,也在正文或注释中给出这一方面的代表性著作的文献出处。[1] 一、意识 在当前分析哲学追求自然主义化的大环境中,意识在自然世界或者说是物理世界中的地位问题就成了心灵哲学中至关重要的课题,其中意识的现象感受特性(qualia)在物理世界中的本体论地位问题又是当前心灵哲学中的重中之重的焦点课题。意识的现象感受特性是指我们在诸如看到红色、尝到苦味和感到疼痛时意识感受的那种特定的现象感觉特征。我们知道在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意识的感受特性和其相应的大脑的物理特性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比如疼痛这一意识感受特性就总是由大脑的C—纤维肿胀这一物理特性所引起的。 但是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这种关系只是由我们现实世界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一种因果关系,而不是一种逻辑上的必然关系,也就是说,在另一个可能世界中,一方面大脑C —纤维肿胀可能并不引起疼痛的感觉,而另一方面疼痛的感觉可能会被C —纤维肿胀以外的完全不同的大脑物理特性所引起。因此我们通常的直觉是意识的感受特性和其在现实世界中相应的大脑物理特性在本体论上是相对独立的两种存在,尽管在现实世界中它们由这里的自然法则在因果上联系起来。这种直觉上的理解和分析哲学的自然主义化进程是相冲突的,因为自然主义化的中心思想是认为每一种事物在本体论上都是自然世界/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在认识论上都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解释。 在将意识感受特性自然主义化的努力中,物理主义哲学家们大体上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取消论(eliminativism),它的要点是强调在成熟的科学理论概念框架中,像红色的视觉感受、苦的味道感受和疼痛的感受等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众心理学概念都将被弃之不用,从而作为它们指称的意识感受特性的本体论地位也将随之消亡。这种版本的物理主义当然是极端和彻底的,但是辩护起来也很困难,因为在直觉上和道理上我们都很难理解为什么成熟的科学理论框架会和我们的常识心理概念如此格格不入。 第二种方案是还原论(reductionism),它的策略是将意识感受特性还原为各种物理世界中的存在物,例如:言行(随之产生的理论是行为主义)、特定因果链中的因果角色(随之产生的理论是功能主义)以及大脑的神经状态(随之产生的理论是同一论)。以同一论为例,根据这种理论,意识感受特性与其在现实世界中相对应的大脑神经状态/特性在本体论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说疼痛就是大脑肿胀的C—纤维,即它们在本体论上是同一样东西。这种版本的物理主义若是对的,那么自然主义化的努力在本体论意义上就完全成功了。然而这种方案在认知上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概念上我们觉得意识感受特性和言行、因果角色及神经状态是属于不同范畴的东西,硬是把概念上属于不同范畴的存在物说成在本体论上是同一样东西似乎缺乏足够的道理和证据。 以上两种方案我们在本文的第三节中还会作进一步的探讨,下面让我们集中讨论第三种方案,伴随论(supervenience thesis),这种理论的主要思想可以用下列这个命题来表达: 关于意识的物理主义伴随性命题:只有物理学中基础的、物质的特性是以一种基本的、独立的方式在自然世界中存在的,其它所有的特性,特别是意识的特性,都是以被物理特性的存在所实现(being realized)的方式而存在的。我们称特性A的存在被特性B的存在所实现,当且仅当特性B的存在本身就必然地构成特性A的存在。换句话说,在任何一个可能世界中,一旦特性B存在,那么特性A就必定伴随着B的存在而产生和存在,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称特性A伴随于(supervene on)特性B。 如果上述的伴随性命题是正确的,那么在本体论上意识的感受特性就是被其现实世界中相应的物理特性所必然地决定,这就意味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识感受特性在本体论上成了物理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这也可视为是自然主义化的一种成就。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前两种方案而言,第三种方案中的伴随性版本的物理主义是最温和的,因此也应该最容易被辩护。但是即使是这种最温和版的物理主义,也是和我们通常的直觉相冲突的,前面提到我们通常的直觉是意识的感受特性不是被其相应的物理特性所必然地决定的,从而在本体论上意识感受特性不是物理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物理主义的哲学家们将我们上述的原始直觉发展成各种各样反物理主义的哲学论证,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五个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反物理主义论证。 第一,模态论证:模态论证来源于克里普克(Saul Kripke)的工作。在《命名与必然性》中,克里普克首先辩论说专名是固定指示词(rigid designator),即一个专名在任何一个它的指称存在的可能世界中都固定地指称那同一个对象。克里普克接着将他的专名理论延拓到像水、金和热等自然种类词上。例如,水在任何一个可能世界中都固定地指称H[,2]O这同一种物质,作为推论,“水是H[,2]O”这个陈述在本体论上是必然真的,尽管它在认知上是后天真的。根据克里普克的工作,存在后天必然真的命题,这一点让心灵哲学中的物理主义者很兴奋,他们意识到这个语言哲学和形而上学中的结果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他们宣称:就像“水是H[,2]O”这个陈述一样,“疼痛是肿胀的C—纤维”或“肿胀的C—纤维引起疼痛”这些陈述在本体论上是必然真的(尽管在认知上它们只是后天真的),因为这些陈述在每个可能世界中都是真的,所以物理主义命题(同一论、伴随论)就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