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9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06)01-0078-12 时光在飞逝。时间的推移通常被看作一种人生流逝的消极事件。按惯常的看法,好像我们正一往直前地从确定的过去迁往不定的未来。过去已经结束,不可变更,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它已固定“在那儿”。另一方面,未来好象是仍未确定的,它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那样。我们经常觉得自己是无助的旁观者,看着已定的过去慢慢地走入不定的未来。 在时间的推移中,我们悲哀地意识到我们终有一死,而且我们的生命有一个确定的终点。正因为如此,有人会为活在世上而努力,有人会认为在另一个世界有一种永恒的生命。关于时间,我们有太多的疑问,如什么是永恒,它和时间推移的关系如何,时光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吗,过去的事情就不再有了吗,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吗,现在存在与否?如此等等。 本文试图讨论的正是这种时间流逝的经验。许多人都已在思索这一普通而又重要的问题,我将选出其中的两个:密教大圆满传统的代表龙清巴(Longchenpa,1308-1363)和西方现象学派的代表海德格尔(Heidegger,1889-1976)。他们俩都没有构想永恒的生命,而是试图考察时间流逝的现象及经验本身,来向我们展现一种新的时间维度,即所谓的第四时间或时间的第四维度。 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大圆满传统中处理时间经验的一种修行。第二部分分析龙清巴的四时(dus bzhi)概念及其在佛教史上的意义。第三部分讨论海德格尔的四维时间概念,以及其追随者对这一概念的进一步讨论。最后在结论中,我将说明四维时间在这两个不同传统中的同异点,并探讨其惊人相似点后的可能原因。 一、大圆满的一种修行 佛教哲学不是一种纯粹理智思考的产物,毋宁说是一种倚重于实践与体验的传统。任何理论或概念都必须取自并可用于禅修,否则它们只能是空洞的思索。在知识与实践的这种相互作用中,人获得了洞察现实的智慧。下面的例子,是这样一种在大圆满传统中的实践教导。在《镜子:对意识呈现的教导》中,南喀诺布(Namkhai Norbu),一位当代大圆满大师,对修行者们提出了忠告。他说: 体认我们的真实状态以及使此体认得以持续,实际上是一切修道的本质,是一切禅修的基础,是一切实践的总结,是一切神秘方法的途径,是一切深奥教义的关键。正因为如此,我们探索获得持续呈现的方法而不被拖出正轨,则是至关重要的了。 这意味着:不羁留过去,不追逐未来,同时,不让自己陷入产生于当下的妄想,转而内观自心,任其处于真实状态而不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所限。不让自己为染污的概念化所限制,不要对状态本身进行判断,不管它是否真的存在,是变成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此等等,我们都必须凝神于这种真实的状况而不要试图矫正它。 虽然绝对圆满的源初状态完全超出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限制,但我们不会立刻意识到这一点,在初修行时认识到它也确有困难,而且重要的是要谨防“三时”中杂念的干扰。(Namkhai,1996,32-33) 这是在指导人们如何获得真实状态。一个人要使心灵处于真实状态,他必须不为三时中的杂念所扰乱。要做到这一点,他一定不能羁留于过去、追逐未来或陷于当下的念头。这是禅修的关键。根据这个教导,过去已然不再,我们不该追随它;未来尚未到来,我们不该期望它;现在是一瞬间,我们不该执著它。这种修行是我们日常经验的解毒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者生活于对过去的回忆中,或者生活于对未来的期盼中,或者好一点生活于对当下的执取中。仿佛这是我们欣赏时间价值并在时间流逝中过有意义生活的唯一途径。如果没有过去、未来或现在去执取,我们将如何生活? 这位大圆满大师回答:“放松”。与那些意识到因时光流逝而生的虚无感从而潸然泪下的诗人相比,大圆满大师则更加灵活且冷峻地教导人如何去应对这种困难。佛教修行的目标正是要参透时间的流逝并超越短暂与无常而认识到现实的本性。这里的“放松”不仅意味着轻松一点、不要紧张,更是修行的关键:任其自然。南喀诺布指出,“大圆满可以界定为一种完全放松的方法。这能够从用来表示禅修状态的术语中得到清晰的理解,如‘让其是其所是’(cog.bzhag),‘消除紧张’(khregs.chod),‘无须着力’(rtsol.bral),如此等等。”(Namkhai,1989,54) 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人会发现不着意于取得任何成果的话就较易放弃期望未来,接着他可以通过否定过去的自我来中断对过去的记忆。这样,他就能够体验到不再与未然的空性。在这种体验中,时时会有一些念头生起,这是修行最吃紧的地方。因为那念头总是出现,亦即它就在此时此刻,所以在修行中不执著于现在、不陷于当下而任其自然,则是非常困难的。根据上面的教导,我们应当让这些念头任其自然,而不要牵制、忽略或者让自己全神贯注于这些念头。 正是在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了无执著中,心灵的真实状态才得以呈现。这种状态,即所谓绝对圆满的源初状态,是完全不受过去、现在和未来限制的状态。同时,禅修的目标是放松,即摆脱三时中念头的烦扰而保持真实状态的呈现。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正如南喀诺布所说的:“一旦心灵自然地放松和呈现,它就会在真实状态中达到自身。”(Namkhai,1996,34)现在的问题是:为何对呈现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为何让心灵或它的真实状态呈现,而不是任其作为妄想而逝去?如何保持其呈现而又不被归约为现在,即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