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善辩、干练,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竞选口号,最终赢得人心。 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1954年11月15日出生于波兰北部科沙林省的比亚沃加尔特小镇,父亲是医生。70年代后期就读于格但斯克大学外贸运输经济系。在大学期间,他是一名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曾担任社会主义大学生联盟校委会主席,后任省学联副主席和全国学联文化部副部长,他同时为报刊撰写文章。这些活动使他未能完成论文,因而没有拿到大学毕业文凭。80年代初,他先后担任波兰大学生周刊《等等》和青年报纸《青年旗帜报》的总编辑。 他的才干很快被领导发现, 于1985年被任命为部长会议成员——不管部部长,当时他年仅31岁,是最年轻的部长。1987年他出任青年和体育委员会主席,直至1990年波兰剧变。1988—1991年间,他还兼任波兰奥委会主席。 克瓦希涅夫斯基于1977年加入波兰统一工人党,在党内属于改革派。在1989年2月至4月举行的以当时的执政党波兰统一工人党及其盟友为一方同以瓦文萨领导的团结工会及其他反对派为另一方的谈判——即著名的“圆桌会议”期间,克瓦希涅夫斯基以政府方面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这次谈判。众所周知,“圆桌会议”的主要结果是,统一工人党同意了团结工会重新合法化,并决定在当年6 月举行“部分自由的”议会大选,最终导致该年秋的波兰剧变。1990年1月底, 在波兰统一工人党宣布解散的基础上组建了“波兰共和国社会民主党”,克瓦希涅夫斯基当选为该党的最高委员会主席。在这次总统竞选前,他担任以社会民主党为核心的民主左派联盟的议会党团主席和议会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 克瓦希涅夫斯基被某些西方新闻媒体推崇为“波兰最有天赋的政治家之一”。他能言善辩,语言文雅,颇有谈判才能并善于与人达成共识。在这次竞选期间同瓦文萨进行的两次电视辩论中,他表现得温文尔雅,笑容可掬,从容不迫,并且衣着考究,这种“优良的包装”显然胜过瓦文萨一筹,赢得了许多选民的好感。外电评论说他“一直以一个现代的和亲西方的社会民主党人的姿态出现”。他常对自己的同僚说:“让我们做一个现代派。”他能用英语同外国记者交谈。也许由于有过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他不但不回避,而且善于同新闻界打交道。此外,由于他领导的民主左派反对《禁止堕胎法》,而使他在妇女选民中深孚众望。 克瓦希涅夫斯基已婚,他同夫人约兰塔还是在格但斯克大学相识相爱的,当时她在该校学习法律。他们于1979年结婚,膝下有一女。约兰塔曾在一家外企中工作,最近四年来她成功地办了一家经营房地产的公司,今年她被授予金珍珠奖,被评为波兰十杰妇女之一。 在问鼎总统宝座的漫长征途中,克瓦希涅夫斯基始终与自己的竞选班子同乘一辆竞选大客车,风尘仆仆,走遍了全国49个省中的44个省,行程两万多公里,同成千上万的选民会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回答选民提出的问题,争取他们的支持。在这类场合,遇到的不仅是支持者的掌声与赞扬,也常常有政治对手——各种右翼分子的嘘声和谩骂,以及他们提出的令人难堪的各种挑衅性问题。每逢这种场合,克瓦希涅夫斯基均能处之泰然,应付自如。他往往以机智幽默的回答打发挑衅性的提问,并赢得支持者的喝采。在竞选中,克瓦希涅夫斯基提出“选择未来”做为口号,在第一轮投票后,他又不失时机地提出共同建设“波兰大家庭”的口号,赢得不少人心。经过两轮激烈的角逐,他终以高出三个百分点的优势击败瓦文萨,当选波兰新总统。 克瓦希涅夫斯基爱好体育运动,喜欢打网球,爱看足球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