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货币政策的一举一 动备受大家的关注。2005年,财政政策向公共财政政策转化,以进一步保证社会均衡发 展。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操作,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货币政策能否对经济周期的调整 起到重要作用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大家寄望颇高。货币政 策在2005年的经济发展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由于体制性的原因,也不能赋予货币政 策难以承担的职责。要想使货币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疏通 货币传导渠道。关注货币政策的走向及其效用是必要的,但更应关注发挥货币政策效用 的环境改善。在发挥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一、货币传导渠道不畅,货币调控功能弱化 (一)居民对利率的敏感性并不很强 因为居民的储蓄都是自己的钱,真实利率的调整对储蓄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但由于居 民的未来收入预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流动性约束的存在又进一步强化了居民的谨 慎动机,所以自然表现出明显的预防性储蓄倾向。根据人民银行2005年1季度全国城镇 储户问卷调查,尽管认为存款利率低的人数占比为55.5%,但从居民的支出选择看,居 民的储蓄意愿增强,消费意愿趋稳,投资意愿回落。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 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人数占比为40.3%,创历史新高,认为“更多消费( 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人数占比为30.4%,较上季微降0.1个百分点。从居民拥有的 最主要金融资产看,选择“储蓄存款”的人数占比上升。尽管目前真实利率水平比较低 ,居民储蓄意愿仍比较强,一方面是居民投资渠道比较狭窄,在股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 储蓄成为重要的选择,另一方面说明在目前的体制背景下,居民对利率的敏感性并不是 很强,利率对消费的影响比较弱。 (二)地方政府的非一致性配合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这种地位决定了它对货 币政策传导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地方政府对货币政策的态度取决于货币政策目标和地 方政府目标是否一致。地方政府是利益主体,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由 于体制的原因,地方政府具有“投资冲动症”,这是因为投资是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加 快GDP增长速度、凸显政府政绩的最直接的手段。因此,当货币政策具有扩张取向时, 货币政策目标和地方政府目标是一致的,地方政府就会支持扩张性货币政策。相反,当 货币政策具有收缩取向时,货币政策目标和地方政府目标不一致,地方政府就会抵制收 缩性货币政策,成为货币政策执行的梗阻者。 (三)企业反应不敏捷 从企业方面看,由于体制不同,我国企业可以分为两个行为机制具有明显差异的群体 ——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由于中国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国有企业仍存在依 赖国有银行的思想,风险和利益约束机制不健全,加上国有企业由于政府隐含担保与预 算软约束的存在,对于货币政策变化的反应不够敏感,资金可得性重于可行性,对货币 政策的调控意向难以做出及时、灵敏、积极的反应,从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四)商业银行尚有关系型信贷配给特征 由于利率不能自主确定,商业银行的利益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我国商业银行的信 贷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关系型信贷配给,即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融资企业)的选择,不只 是从融资企业的项目质量和贷款获取的预期利润考虑,更是从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关系、 上级领导的非生产性旨意、甚至“灰色收入”等非常渠道考虑。商业银行关系型信贷配 给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拉长了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时滞。 同时,在金融机构流动性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资金需求量和依 赖性下降。这时,中央银行如果没有足够的手段来对冲市场上的流动性,而仅仅依靠道 义上的劝告和风险提示,商业银行对执行和其短期利益相悖的收缩性的货币政策就缺乏 主动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五)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缺乏效率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除表现在资本市场规模依然偏小外,还具体表现为:市 场结构不合理,影响了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限制了价格机制的作用;资本市场运行效 率低下,缺乏规范性,制度缺陷与漏洞较为严重;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较 低,两个市场的利率和收益率缺乏内在联系,影响了价格信号对投资主体选择金融产品 的作用,扭曲了各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两个市场的资金融通存在制度障碍,资金流动 性较差。由于资本市场发展存在着滞后性,我国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表现为低效 率特征,这与转轨的特定历史阶段相关,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根本解决。 (六)外汇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人民银行必须从市场中买入外币(美元)、投放人民币 。为抵消外汇占款的影响,人民银行必须进行所谓的“本外币对冲操作”,即在买入美 元的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卖出政府债券或央行票据,从市场中回笼资金,因此,中 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自由度受到了严重损害。目前的汇率体制下,国家成为了事实上 最终的也是最大的外汇需求方和供给方,汇率水平没有真正浮动起来,导致管理层必须 时刻干预汇市,从而丧失了货币政策自主权,货币政策调控功能必然受到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