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34009/S(2005)02-0049-0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我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20多 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粮食、畜牧产品空前增长,从而结束了中国食 品供给长期短缺的历史,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农业的弱质性并未 从根本上改变,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矛盾日益突 出,不堪重负的农业经济已难以支撑工业化的高速推进。改造农业的弱质性缺陷是实现 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一、我国农业弱质性的表现及根源 相对于其他产业,农业面临着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处于不利地位,而我国农业表 现出更强的弱质性。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很大。农业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体。对自然环境有 着天然的依赖性。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稀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 界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由于工业“三废”及农业内部化 肥、农药、农膜等化学药品的大量使用,造成农田及水资源污染,质量下降。更为严重 的是,人口在不断的增长,耕地资源逐年减少。据统计,1978—1993年15年中,全国净 减少耕地面积6432万亩,相当于一个四川省的耕地面积,而同期全国人口净增2.3亿。 粮食面积已减至16.5亿亩警戒线之下,农业增长的空间日趋变小。与此同时,农业基础 设施脆弱,广大农村地区水、路、电等依然是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农田水利设施年久 失修。资料显示:全国三分之一的水库“带病”运行,万亩以上灌溉区工程70%以上损 坏,淤积严重,年均减少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8.2%,草 原退化达10.9亿亩,沙化面积以每年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目前已达2亿多亩。农 业基础条件脆弱,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1952—1992年间发生较大水灾旱灾 共计42次,平均每年一次以上,平均受灾面积3亿以上。1991年江淮特大洪灾与1994年 南方及东北洪涝灾害造成779亿元的损失,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更达2000亿 元之巨。不断恶化的环境条件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2、超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增大了市场风险。由于农业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小于 工业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且农产品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因此,农业本身的发展将 是资源约束型与需求约束型并存,农民很难采用工业品生产者通过大规模扩大生产和组 织推销的方式实现收入快速增长。农产品的短缺与过剩很容易形成买难与卖难交替出现 ,都会引起市场剧烈波动。我国农业总体上生产水平落后,且建立在2亿多农户分散经 营的基础之上,农业经营规模户均0.42公顷(低于日本、韩国户均1.2公顷及台湾省户均 1.02公顷的水平)。农村地区大多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农民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低下 ,组织化程度低,驾驭市场的能力极其有限,尤其是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很难把 握市场变化。加之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生产周期长等特殊性决定,一旦决策失误将造成 无法挽回的损失。同时狭小的经营规模,使每户农民用于交换的商品性农产品数量减小 ,分散弱小的单个农户在市场交换中相互之间又存在竞争关系。与买方很难建立公平的 等价原则,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交易成本更高,农民只能处于利益流失的被动地位。 另一方面,农业减产,农民便有“惜售”心理。因为每户农民增加几百公斤自给粮食既 有贮藏能力,又不至于减少收入,只是将现金变为粮食,使保障生产的安全性更高而已 ;当农业丰收时,农民又产生“抛售”行为,甚至抛售的粮食中还可能包含往年节余的 部分。因此,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经营方式人为放大了粮食增产和欠收的真实幅度, 造成市场剧烈波动,加大市场风险,最终影响到农业的稳定发展。 3、农业整体科技素质低,科技成果转化困难。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低下,56%为小学以 下文化程度,其中14%为文盲。农业科技人员全国拥有量很低,每万名农业人口平均为6 名,每万亩耕地平均不足两名。每个乡平均不足0.6名,农业生产浪费严重,天然水有 效利用率不足10%,灌溉水不足40%,化肥仅35%左右。目前科技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贡 献率仅为3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一方面,农业科技含量低。另一 方面,大量农业科技成果束之高阁,无法应用于农业实践转化的现实生产力。其原因有 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及推广体制问题,但土地规模狭小和农民素质低下是阻碍现代科技对 传统农业改造的最重要因素。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经营单位农户受规模、效益和自身 能力的限制对科技表现为“需求不足”。机械作业、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农田水利 建设等现代化生产技术在面积细碎的地块上根本无法普及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伴随 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进一步发展。全社会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与落后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之 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4、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缺乏吸纳资源投入的能力。农业生产客观上存在着投资效益低 ,回收期长,经营风险大等产业特点。我国农业由于更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之 于非农产业对资本的吸纳能力很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按利润最大化原则配置, 农业比较效益低,不但不具备吸收外部资金的能力,而且农业内部也难以阻止资源大规 模地转向易于短期见效的非农产业或城市部门。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和资金的配置向着 不利于农业的方向变化,将更加削弱本已十分脆弱的农业发展基础。实践表明:市场经 济条件下,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政府实施宏观调控,采取政策保护和支持。 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与弱质性缺陷是我国农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对尖 锐的矛盾。形成我国农业弱质性的原因除农业产业自身固有的特点而外,从根本上说是 工业化进程中对农业长期的“压挤”政策造成的。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和重工业倾斜发展战略,采用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城乡等级户籍 制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制度等使城乡分割,将农民以隐性失 业状态禁锢在有限的土地上从事单一农业生产,为城市和工业发展提供巨额资金积累。 工业化的推进吸纳了大量农业资金,却排斥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过量农业劳动力困守在 狭小的土地上,导致农业生产率始终很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难以提高,成为农 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城市繁荣,工业发展的同时,农村和农业经济趋向凋敝。二十世 纪八十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极大的调动起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业和农村经济空前发展,但固化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制度因素并未彻底消除,农民、 农业仍没有改变事实上利益流失的被动境地。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很难落到实处,城乡差 距、工农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形成了我国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小马拉大车” 的社会经济结构。城镇化的滞后反映出农村、农业的落后。因此,重工业倾斜发展战略 及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一系列阻碍农业发展的制度约束,进一步固化了我国二元社会经济 结构,导致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是加剧我国农业弱质性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