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等教育投入体制改革是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敏感、最复杂的改革,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胸怀“把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的崇高使命,全面落实党的重要方针,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功,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历史进程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要“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标准”,确定收取标准的依据是“群众承受能力”。大政方针既定,当年就拉开了投入体制改革的帷幕。 (一)坚持国家财政教育拨款的主渠道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增加教育投入问题,多年来一直坚持以国家财政拨款作为教育投入主渠道的方针,为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发展教育事业不增加投资是不行的”。并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简称“两个增长”。全国人大几次组织教育检查团,对各地教育投入是否执行“两个增长”指标监督检查,推动了全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因而1986年出现了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的新高。高等教育经费随之增加。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不仅提出了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总目标,而且对国家财政拨款提出了刚性的指标要求。第一,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20世纪末达到4%,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企业减免税部分等。第二,要提高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到“八五”期间逐步提高到全国平均不低于15%。第三,各级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1985年规定的“两个增长”之外,还要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简称“三个增长”。虽然这些刚性指标并未完全兑现,但财政拨款的主渠道地位仍然得到坚持,1989年以后的13年,高等教育经费总量逐步上升,年均涨幅为22.84%。(注:华成刚.194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8).)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不仅对《纲要》规定的刚性指标做了相应的规定,并以法律的形式把“三个增长”固定下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严格遵守、切实落实。而且实行政府教育财政拨款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单列。过去我国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在国家预算科目中级次较低,缺乏透明度,不利于各级人大和公众的监督:同时,在教育经费的预算分配利管理中财权与事权分离,教育经费需求与财政供给相脱节,不利于教育经费的管理。(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编.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二十年[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8—189.)针对这一问题,《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到20世纪末,教育经费单独列项和“三个增长”目标得到了实现。 为了全面实施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国务院1998年决定,逐步提高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从1998年起,中央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连续5年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02年将此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这项重大举措在全国迅速产生巨大反响。一是财政部门的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当年转发财政部的通知,要求从1998年起,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要求。二是地方政府的响应。在中央决策的带动下,全国先后有19个省市提出加大教育投入的措施。其中上海市、浙江省决定未来3—5年内教育经费占省市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甚至一些省辖市也提出按照中央政府增加教育财政拨款的比例增加本地区的教育财政支出。(注:方晓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这些重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从法律和政策上保证了国家教育财政拨款主渠道作用的逐步落实。1999至2002年,中央本级财政“1个百分点”经费中,安排用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扩招的教育事业费达40多亿元,基本上保证了高校扩招工作的顺利进行;用于解决高校青年教师筒子楼,中央财政支出21.3亿元,部门配套、地方财政、学校和相关部门投入16.3亿元资金;支持“211工程”建设,“1个百分点”支出27.55亿元,地方政府和高校自筹等项经费达81.39亿元;另有专项用于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经费累计达144.69亿元。四年总计中央本级财政“1个百分点”,共投入高等教育489亿元。显然,“1个百分点”主要被用于发展高等教育。(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跨世纪中国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