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征用后,变成了非农业用地,导致一大批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变成了失地农民。土地被征用后的农民,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居民,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村民,而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特殊群体。近年来,因征地问题而引发的群众上访呈上升趋势,征地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就成为现阶段政府和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 一、我国部分城市失地农民就业状况 (一)失地农民经济状况比较 土地对农民来说,不仅具有就业和养老保障功能,而且是农民凭借劳动获取食物,获得农业收入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农民在失去土地这一保障资料之后,非农业收入将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非农就业不顺利的话,其家庭收入必将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土地被征用,原先低成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消失,失地农民将面临较高的生活开支。那么,当前的征地行为对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的影响是怎么样的呢?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我国部分省市失地农民征地前后的收支状况比较表(表一)。 表一 部分省市失地农民征地前后人均收支状况比较表(单位:元,%) 收支比较 纯收入 生活消费支出 净收益 地区征地前 征地后 变动率征地前征地后 变动率征地前 征地后变动率 广东3402.53 3622.89 6.5 2662.20 2745.04 3.1 740.33 877.85 18.60 上海4753.00 4904.00 3.2 3863.00 4327.00 12.0 890.00 577.00 -35.20 天津4326.00 4731.00 9.4 3022.00 3858.00 27.6 1304.00 873.00 -33.05 湖南2269.00 2514.00 10.8 1808.00 2075.00 14.8 461.00 439.00 -4.77 江西2549.50 2409.00 -5.5- - 0.3 --- 安徽1697.90 2207.20 30.0 1152.10 1495.10 29.7 545.80 712.10 30.46 甘肃2139.30 2128.60 -0.5 1296.20 1356.30 4.64 843.10 772.30 -8.40 广西1918.83 1717.42 -10.51447.75 1410.30 -2.59471.08 269.67 -42.75 云南1528.90 1131.00 -26.0 - - - --- 注:表中人数为各城市被调查户失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在0.3亩以下)中的劳动力人数,表中数据为作者根据2003 2004年各省农调队调查资料收集整理而得,具体见参考文献[8]-[17]。 从表一我们发现,各地失地农民征地前后的收支状况与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1)在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省市,失地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在征地后都较失地前有所增加,而在西部省市征地后失地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较失地前都下降了(如甘、桂、滇)。(2)在东中部失地农民征地后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同时,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也相应增加,并且从净收益看大部分地区在征地后,出现下降。这两点可以从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的关系来解释。经济发展快,则相应的就业机会多,失地农民很容易找到相应的非农就业岗位,收入增加;经济发展慢,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则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少,收入减少。从图一我们也可以得到印证。 图一:部分省市失地农民就业情况比较
(二)失地农民就业状况比较 对失地农民来说,失去了土地也就相应地失去了在土地上获得就业的机会。因此,他们需要在城市非农部门获得相应的就业岗位,以保障自己未来的生计。这就要求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产生与其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使失地农民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那么,现阶段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如何呢?让我们来看一下我国部分省市被调查农户中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表二)。 表二 部分省市失地农民就业情况比较表(单位:人数/人,比例/%) 地区数据 广东天津浙江 湖南 江西安徽甘肃 广西云南 就业途径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土地征用安置 51.610 4.7 16 10.1 3 1.2 1 0.4 4 1.4 4 1.5 0 0 9 外出务工 132 42.9 28 13.1 20 12.7 6125.2 32 13.6 7024.1 4817.8 9227.4 3910.9